2007年12月26日,星期三(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第十六版:绿地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投名状》与清末四大奇案
本报记者 陈卓

  电影《投名状》正在热映中。故事是否好看、场面是否震撼、情感动人与否……在巨大投资和巨星云集吸引了太多目光的同时,已经很少有人关注本源的精彩——历史上真正的“刺马”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正如导演陈可辛所说——我只是拿了“刺马”的壳来讲我的故事,“刺马”案真正的答案,似在电影中,又不在电影中。
  
  马新贻的身份
  慈禧垂帘听政的清末年,曾发生无数奇情冤案,其中以杨乃武与小白菜案、名伶杨月楼冤案、太原奇案、张文祥刺马案最为轰动,统称为清末四大奇案。这4个案件,案情复杂、跌宕起伏,至今仍为世人所争论。
  而四大奇案中,惟一一个还没有盖棺定论的就是张文祥刺杀马新贻一案了:同治9年,发生了两江总督、封疆大吏马新贻被刺的要案,一时朝野震惊,举国侧目。
  那么,马新贻究竟何许人也?
  在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倪玉平的《马新贻与清代“东南三大政”》一文中讲到:马新贻,回族,字谷山,号燕门,别号铁舫,山东荷泽人。道光27年(1847年)进士,历任建平、合肥等县知县、庐州府知府、安徽按察使、布政使、浙江巡抚、两江总督兼通商大臣,成为清代回族知识分子以正途入仕,并担任封疆大吏的重要政治人物。“自同治3年(1864年)9月被任命为浙江巡抚,马新贻成为独当一面的封疆大吏,直至同治9年7月27日遇剌身亡。”
  不寻常的刺客
  张文祥刺杀马新贻一案,扑朔迷离,背后似有极大的隐情。虽然清廷不断谕旨“情节重大,亟应严切根究”,“务将行刺缘由究出,不得含混奏结”,但长达半年的时间里,依然不能结案。
  看过影片《投名状》的人肯定不会忘记,影片结尾处,金城武扮演的姜午阳在以为自己刺杀成功李连杰扮演的庞青云后仰天嘶叫“刺庞青云者,姜午阳也!”
  这与民间记载的“刺马”案至少在形式上是呼应的。有记载,同治9年7月某天上午,马新贻校场阅兵完毕,返回督署的路上,为刺客张文祥所杀。刺客并不逃走,高喊:“刺客是我张文祥!”让卫士捉拿。
  这种行刺成功后并不逃走也不反抗,却高呼自己姓名的举动实不寻常。
  影片走入这样的高潮和结尾,倒是可以理解。姜午阳不断强调的“外人乱我兄弟者,必杀之!兄弟杀我兄弟者,必杀之”,呼应了“投名状”的片名和结义场景,更是他要杀庞青云的理由。那么,历史上刺马案的真正主角张文祥又为何如此,或者为何会被人描绘成如此呢?
  民间诠释的范本
  个中玄机说不尽道不清,倒正好给了各种民间艺术诠释的机会。案发后,大量的野史、笔记、小说、戏曲出现。在流传至今的资料中也可窥见一隅。
  在浙江图书馆“馆藏书目检索”中输入“刺马”这一关键词,跳出的就有《刺马》、《刺马详情》、《晚清第一奇案》和《张文祥刺马》4部书。其中第一和第二部的作者都为平江不肖生。而用“全省公共图书馆联合书目检索”,则还可搜出包括《刺马案探隐》、《刺马复仇记》、《无情剑:张文祥刺马》等书。
  据说,平江不肖生原名向凯然,是民国时期通俗小说的开山鼻祖。其《刺马详情》选自他的名著《江湖奇侠传》。据平江不肖生说,他对本案的详情,是从郑敦谨的女婿口中所得。而郑敦谨的女婿,则在郑敦谨审问张文祥时,在屏风后面偷听到的。其真实程度如何,不得而知,但读来娓娓动听,合情合理。
  其中讲到,马新贻之所以官运亨通,靠的是假报军功,又结纳权贵才得来的。他在所谓的“剿匪”战斗中,原本是一个败军之将。被俘后,又没有骨气,与“匪首”义结金兰,成了拜把兄弟。再由他的把兄弟导演一幕马新贻收复失地的闹剧,欺瞒了朝廷,以至爬上封疆大吏的宝座。飞黄腾达以后,那些把兄弟原以为可以攀附于他,千里迢迢来投靠。马新贻又奸占了把兄弟的妻室,诱杀了把兄弟。张文祥因偶然的原因逃脱他的魔掌,才弄出这一出刺马的大案来。
  此后,大量电影电视剧的版本多脱胎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