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法院石浦法庭更新理念创新办法服务民众“乘除加减”法解了渔港送达难题王云奖 郑杰
象山县人民法院石浦法庭由三个法庭撤并后扩建,辖三镇两乡,辖区大部分面积为山区或海岛,交通相当不便,人口约25万(占象山县总人口的近45%),有70%左右的人从事渔业或相关行业,“渔港”特色十分鲜明。复杂的地理特征加上不规律的人员流动使这里的送达一度成为困扰法庭工作的难中之难。 如今,石浦法庭紧紧抓住“渔港”的产业和地形等特色,化劣势为优势,推出“乘除加减”四法,有效解了送达难题,一名专职送达工作人员、每年400件以上的诉讼案件,其直接送达率长期保持在95%以上,2007年4月到11月的直接送达率更是高达100%。 “乘法”:责任在心、加倍努力勤送达。渔民们长时间在海洋上作业,行踪难觅;即使每年5到9月的禁渔期,渔民们修船补网也是忙得不可开交,要找到他们也难。对送达人员而言,“废寝”“忘食”和“顶台风”早已见怪不怪。 象山石浦港每年都要遭遇数次大小台风,当接到台风预警通知后,渔船一律回港避风。这是最危险的时刻,却也是难得的送达黄金期。执行人员易继才听说某赡养案件的当事人已回家避台风,立即顶风驱车去渡口,到达渡口时,海面已风急浪高,渡口工作人员接到紧急命令已准备收班。平时口拙的易继才凭着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和一心为民的真挚情感,硬是说动了渡船工作人员,破例为其摆渡。尽管渡轮在海面上摇摆得厉害,让渡船工作人员和易继才想起来都后怕,但看到经说服教育后的被告表示愿意主动履行赡养义务并当场达成调解协议、父子二人相拥而泣时,大家都感到由衷的欣慰。 “除法”:见缝插针、事半功倍巧送达。善于在没有规律的事物中摸索规律,找到突破点,再难的事情都有成功的希望。石浦法庭送达工作人员正是通过掌握各类被送达人生活起居、渔船行停离靠的大致规律,在摸清情况、设定预案、勤于打听的基础上见缝插针,使大量“难送达”案件最终得以“巧送达”。 今年5月原告路某诉被告石某离婚一案中,被告既无联系电话也没有固定住所。送达人员综合运用送达技巧,通过对被告职业、交际范围和生活习惯的了解,对石某进行定点布控。当石某跑回二十多里外的乡下老家收拾行装准备外出打工时,法官突然出现在他面前。接过法律文书,听着法官细陈利弊,石某表示一定按时出庭应诉。 “加法”:借助网络、形成合力“攻”送达。早在2002年,石浦法庭就建立了覆盖整个辖区的司法服务信息网络,实现了法庭与乡镇、村居社区之间信息的互联互通,法庭需要的有关送达、审判或执行信息可以从乡镇、村社的司法信息联络员处适时获得。今年以来,信息网络和乡镇联络员共向法庭提供受送达人信息72条,其中58条信息帮助法庭实现了一次性直接送达。 “减法”:当庭确认,减少环节快送达。今年以来,石浦法庭根据新制定的《象山县人民法院关于送达工作的若干规定(试行)》,不仅推出传真送达、短信送达、特快专递送达等全新的送达方式,还提出“当庭宣判即送达”。对于当庭宣判案件要求当事人选择并确认裁判文书的送达方式、确定接受送达的委托人以及领取裁判文书的日期。如未按确认内容要求接受或领取法律文书,则视为已经送达,并在开庭笔录中予以载明。(王云奖 郑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