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7日,星期五(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第四版:视点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人在台州 乐不思蜀
台州纷纷设立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局主打“服务”牌
本版策划 王树范 撰稿 李道演 蔡亮 曹志男 肖洪斌

  巍巍高楼,凝结着流动人口的汗水;条条街道,写满了流动人口的辛劳。流动人口已成为城市不可或缺的群体。他们远离家乡,给他乡作出了贡献,但难以享受平等的待遇,难以真正融入他乡,还被一些人视为社会不稳定的元凶。问题的症结在哪里?台州各地在多年探索后,得出了两字精髓——“服务”。前日,本报记者走进台州,看当地专门成立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机构如何为流动人口服务,看流动人口如何在台州乐不思蜀……

  故事:
  丈夫走后,她留在了台州

  见到童香梅时,她正忙着收拾桌子。这名苦命的河南女子几个月前遭遇丈夫意外去世的不幸,而幸运的是,台州人向她伸出了援手。
  今年初,童香梅和丈夫一起从河南老家来到台州路桥区,在一家装潢店打工。7月的一天,丈夫意外从梯子上跌了下来,抢救无效死亡。悲痛欲绝的童香梅找到装潢店老板,希望能得到些赔偿好料理丈夫的后事,可老板却说没钱。
  一起意外很快演变成一场剑拔弩张的纠纷。伤心的童香梅从老家叫来了十几名亲戚,一面围着老板家要钱,一面守着丈夫的尸体不肯火化。僵持了几天后,无奈的童香梅在老乡的带领下,走进了路桥区路桥街道人峰社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站。
  童香梅还记得,那天接待她的,是社区主任、管理站站长叶文婷。“她很亲切。听了事情经过后,她一面劝我不要做违法的事,一面帮我联系劳动部门处理这件事。她还跟我讲了维权的法律程序,说如果我要打官司会帮我联系法律援助。”叶文婷的劝慰让童香梅逐渐冷静下来。
  几天后,童香梅拿到了4万多元赔偿款。事后她才知道,这些钱是管理站牵头发动的慈善募捐中筹集的。同时,在管理站的说服教育下,装潢店老板已打下欠条承诺偿还这笔钱。
  事情解决了,亲戚要回去了,可童香梅不打算走了。她说:“虽然我丈夫是在这里离开我的,但这里的人给了我亲人一样的温暖,我决定留下来。”
  如今,在管理站的帮助下,童香梅在一家餐馆找到了工作,孩子也在附近的民工子弟学校上了学。这位异乡女子在这里开始了新的生活。

  背景:
  对流动人口从管理向服务转变

  在台州,像童香梅这样的流动人口,2000年是56万多人,去年增加到148万多人。外来人口的增长,在带来充足劳动力、创造大量社会财富的同时,也导致住房、医疗、教育等公共资源紧张,各项社会管理压力增大。
  台州市委副书记、综治委主任、政法委书记朱贤良告诉记者,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加强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而该市各地一直对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体制、措施进行着有益的探索,椒江、黄岩、路桥、玉环等4个县(区)成立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局,就是以公安部门治安管理为主的防范式管理向政府主导的服务型管理的一次转变。
  今年5月9日,玉环县挂牌成立了全国首个县级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局。玉环县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黄显锋告诉记者,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协调机构原来设在县委政法委综治办,但由于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涉及公安、计划生育、劳动和社会保障等方方面面内容,受自身职能的限制,很多事情综治办无力协调。而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局的主要职责就是组织贯彻实施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的相关法律、法规,组织协调流动人口服务、教育、维护和管理等工作,它能切实承担起加强流动人口管理、促进社会和谐的责任,切实保障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成立后,玉环县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局把服务放在首位,职责范围包括教育、医疗、保险、工资等关系到流动人口根本保障的事项。
  在路桥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局为正科级常设机构,与区综治办合署办公,下设办公室、维权服务科和执法教育科。在各村居、流动人口在50人以上的企业设立“共建共享促进会”,是该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的一大亮点。路桥区委政法委副书记季兆福告诉记者,流动人口和本地村民自动成为促进会会员,这能够消除他们之间的“情感鸿沟”,因而受到了流动人口和本地村民的一致欢迎。

  典型:
  路桥:从“管家”到“娘家”

  从防范式“管家”到服务型“娘家”,这是刚于11月2日成立的路桥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局带给所有“新路桥人”的强烈印象。
  路桥区登记发证的暂住人口从2002年的14.8万人,上升到去年的23.7万人。对这个流动人口与本地人口比例接近2:3的城区而言,管理并服务好“新路桥人”,让他们享受到平等的政治和社会待遇,成了路桥区委区政府的追求目标。
  前天下午,记者来到了先期试点运行的峰江街道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中心,大门边上“第一故乡、第二故乡都是创业之乡;本地同志、外地同志都是创业同志”几行大字特别醒目。大厅里电子屏幕上滚动播出的是招聘信息,服务窗口几名外来务工人员正在办暂住证。在这里,不论是劳资纠纷,还是子女教育问题,工作人员都会移交有关部门协调处理。另外,还有24名流动人口治安专管员时刻为“新路桥人”服务。
  路桥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局局长程吉鸣说,这些独到的做法都是在传递一种全新的理念,就是由防范型“管家”转变到服务型“娘家”,让流动人口对路桥有足够的亲近感、认同感和归属感,促进流动人口和本地户籍人口和谐共处。

  玉环:从城市到乡村

  作为全省4个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试点县之一,玉环县曾连续两年荣获“平安浙江”优秀县的荣誉。而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局的成立,玉环县争了个“全国首创”。
  “工作好不好,关键在乡村。”玉环县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局局长刘欲忠说,除了城区做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该县每个乡村都因地制宜地开展了相关工作。如清港镇徐都村在“人户一致”上下工夫,人来登记、人走注销,哪户人家不登记,按村规民约一人罚200元。
  刘欲忠说,目前玉环县有312个村级综治工作站,他们将依托这现有优势,逐步在每个村建立起村级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站,并在乡镇建立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所,建立起县、乡、村三级工作网络。
  楚门镇上中山村有外来人口八千多人,外来人口服务管理站除了日常治安巡逻管理外,还提供暂住证办理、计生孕检、劳动就业登记、劳动争议仲裁等服务。“中山村是一个方向:由传统的治安管理,向服务为先导、服务与管理并重转变。”刘欲忠说。

  点评:
  适应了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台州这些地区专门建立这样一个机构,应该说是适应了我们当前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需要,同时,有效地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省社科院社会研究所副所长杨建华对“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局”这一新机构予以充分肯定。
  他说,随着经济发展,城市化、工业化不断加快,外来流动人口增加是一个必然的结果。目前,我省有1783万流动人口,其中大多数从事第二、第三产业,在经济发展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而对流动人口的管理与服务工作却存在一定问题,“比如说,本地居民与流动人口之间往往是排斥多于接纳,城乡二元化程度在逐渐加大等。”
  而通过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局的工作,流动人口的教育权、医疗权等各种权利能得到有效保障,流动人口可更好地融入本地的生活,新老居民之间的隔阂也能慢慢消除。一旦碰到工伤、工资等各种纠纷,流动人口可在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局中找到明确、有效的解决途径。这样一来,产生在流动人口中的不稳定因素能够被及时化解,城乡二元化也能被有效隔断,既促进社会和谐又保持经济高速平稳发展。

  对话:
  七旬老太说起普通话
  四川小伙想要安下家

  从排外色彩浓重的“外来民工”,到中性的“务工人员”,再到亲切的“新台州人”,台州人对流动人口称呼的改变,体现了他们对流动人口认同感的变化。
  “以前有外地人来租房子,我们都特别谨慎,生怕他们是不务正业的人。”路桥区的房屋出租户黄先生说,打交道多了,发现他们大多数人工作很努力,再加上有专门的管理部门提供服务管理,出租户们对外地租客信任多了。“现在连我70多岁的老奶奶也开始说普通话了,她说这样跟外地租客更容易交流。”
  在路桥东城幼儿园当老师的陈小姐对记者说,她有很多同事来自外地,一开始大家不熟悉,她对她们总是怀着提防之心,但相处久了,隔膜就消失了,大家成无话不谈的好姐妹了。
  不光台州人接纳了外地人,外地人也渐渐愿意把自己融入台州这个大家庭了。他们开始把根扎在这里,由“人在他乡”变成“心留他乡”。老家在丽水的通宇集团采购部部长毛丽萍在路桥已生活了整整10年,她说:“台州人工作能吃苦,又有冒险精神,是非常优秀的合作伙伴,也是值得尊敬的竞争对手。”
  而在路桥区新桥镇务工已有5个年头的四川青年史光明,更是打心眼里喜欢上了台州这片土地:“路桥是块创业的热土,是个引人留人的地方。我已经‘乐不思蜀’了,打算在这里找个姑娘结婚安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