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24日,星期三(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第一版:精华新闻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生态文明融入“长寿村”

  在奉化莼湖镇的西南方,有一个僻静的小山村——南岙村。村子群山环抱,森林密布,村民大多数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却个个耳聪目明、身健体康。村口一条小径,是村里与外面世界相连接的唯一通道。小径两边,栽种着大片的梅树,腊月里梅花开的时候,雪白的一片,让人有如入“桃花源”般的感受。
  更让人惊讶的是,在最近十来年的时间里,数十名来自国内外的游客慕名来到这里定居,五湖四海的人们在这里和谐相处,其乐融融。这个地处偏僻的小山村,怎会有如此之大的魅力,村民又拥有怎样安逸舒适的生活状态?记者前去一探究竟。
  
  “现代桃花源”引来八方客
  10月19日,正值重阳节,记者来到了有着“长寿村”美誉的奉化莼湖南岙村。
  下车呼吸了第一口空气,让人顿觉心旷神怡。放眼望去,满目都是郁郁葱葱的树木,清澈的溪水绕村而过,村中古木参天、杨柳依依,不时可以看见几个老者悠闲地坐在屋舍前,静静地享受着这份与外界迥然不同的静谧和安详。
  “人过半百正年少,七八十岁不称老,这是我们南岙村的真实写照。”村委会主任邬瑞坤告诉记者,南岙村全村人口仅289人,却有百岁以上老人1名,80岁以上老人30多名,70岁以上老人40多名,全村70岁以下村民无一人因病死亡,无一例恶性病史,无一人痴呆,村民的平均寿命更是达到了81.9岁。
  然而,这样一个“长寿村”却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养在深闺人未识”。直到10年前,家住奉化城区的刘国炳在南岙村租下一幢闲置房,成了村里的首批外来户,“长寿村”才逐渐揭开神秘的面纱。刘国炳患有高血压、冠心病、尿毒症,并做过肾移植手术,术后一直没离开过氧气瓶,但自住进村里后,老人的身体越来越好,不但氧气瓶用不着了,更奇怪的是,头发也由白变黑,村里的人都说他返老还童了。刚来南岙时,老人连走路都困难,而现在,他跑宁波、上海,也不在话下了。
  刘国炳的故事流传到外面,使南岙声名鹊起。如今,这里优越的自然环境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前来“安营扎寨”。至今,已有北京、上海、宁波等地的七十多户城里人,前来“落户”,甚至还有来自美国、新西兰、加拿大的老外,慕名前来定居。
  记者走在村间小路上,一路丹桂飘香,沁人心脾。村里很多人家的院门、房门都是敞开着的。迎面不时有一些鹤发童颜的老人走来,他们或是背着锄头,或是赶着山羊,满脸笑意地相互打着招呼。
  记者来到一个小院里,正在家门口劳作的顾高梅老人得知记者的来意后,热情地把我们迎进了屋里。老人家今年72岁了,可是头发乌黑,声音洪亮,说到高兴处,还会像个孩子似的手舞足蹈。
  顾高梅是舟山六横人,十多年前她从朋友那里听说了奉化有个长寿村,就和老伴一起找了过来。“一来到这个村子,我就知道我和这里是有缘的!水好、空气也好,在这里养老是再合适不过了。”老人家说,“我在这里住了整整13年了,每天早睡早起,下地种种菜,身体好,心情也好。孩子们都说这十几年我几乎没变样,眼不花耳不聋的,现在还能穿针呢!”

  长寿在“地利”更在“人和”
  南岙村村民素来长寿,但这其中的奥秘却一直没有人清楚,也没有人去探究。
  直到去年,浙江大学生命科学院的王维义教授来南岙考察,经检测发现南岙的土壤、水质甚至种植的蔬果中,硒含量十分丰富,其中土壤中的硒含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倍(硒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一种最重要的抗衰老元素,人体自身无法合成,只能通过食物摄取)。这一发现让南岙村顿时声名远播,慕名来访的游客络绎不绝。
  “长寿与硒含量丰富有多少联系,我也讲不清楚,但是与我们这里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村民的生活习惯是分不开的。”南岙村老年协会会长黄人求说。
  南岙村自古以来都有保护生态、爱好劳作的优良传统。村民对自然环境保护得非常好,从来不乱砍乱伐,成片的大树让这里成了一个天然氧吧。
  据了解,南岙村距今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传说宋朝的时候,有一位在苏州当护林官的人避难逃到这里,定居下来,在这里繁衍生息。护林观念代代传承,身为“护林官子孙”的南岙村村民,都很爱惜树木,对植被的保护更是十分重视。
  村主任邬瑞坤向记者介绍说,早在几十年前,村里就有专门的护林人员,看护山上的植被。上世纪80年代分林到户之后,居民们对山林更加爱护,除了捡拾一些枯枝败叶作柴禾之外,绝不会去动这山上的一草一木。
  此外,村民们的屋舍之间,都是用简单的竹篱笆相隔;盥洗用水尽量和饮用水源相分隔;村间的小道整洁干净,看见地上偶然有些垃圾,村民们都会自觉捡拾……这些举动,很好地保护了南岙村的生态环境,也是这个村子成为“长寿村”必不可少的一个原因。
  这里的老人生活方式非常简单。他们经常参加各种体力劳动,早睡早起,并有喝水和喝茶的习惯。老人们对生活总是平淡看待,从不与人计较得失。这样一种平和的生活方式的传承,使得这里民风淳朴。村民们夜不闭户,路不拾遗,邻里之间相处非常和睦,从来不会红脸吵架,也没有发生过任何盗窃之类的治安案件。对此,不少南岙村的新住户也深有感触。
  朱女士来自上海,4年前她到南岙定居。
  “这里不但山清水秀,村民也非常热情。”朱女士说,她刚来南岙居住时,对环境还不是很熟悉,生活很不方便,当地的邻居就隔三岔五地把地里种的蔬菜送给她吃。当她遇到困难,邻居也是有求必应。这让她非常感动,她有空也去帮助村民做点事。比如,村里老人去镇上理发不方便,她就主动去老年活动中心帮老人理发;哪家看病需要花钱,她也会力所能及地予以接济。几年住下来,她与当地村民已经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感觉越来越离不开这里了,还会一直住下去。

打造生态文明的长寿品牌
  如今,长寿村的牌子叫响了,“长寿经济”也慢慢红火起来。
  南岙村已经出产了以“长寿”命名的纯净水;一般的土鸡一斤卖10元,南岙村的要卖20元;以前,在南岙村租一分地是一个月30元,如今要50元……
  莼湖镇旅游办主任李桂芬告诉记者,现在莼湖镇政府、镇旅游办、南岙村村委会的电话,几乎就成了南岙村的旅游咨询热线。他们每天都要接到几个甚至几十个来自全国各地的咨询电话。
  在长寿村的品牌效应日益彰显的同时,这里的发展前景,引起了更多人的关注。10月17日,2007中国南岙长寿节开幕式在莼湖举行。开幕式上,南岙村还被中国老年学学会授予了“中国长寿之村”的称号。
  南岙的当家人,想得最多的,还是怎么把原生态保护好。
  去年,一份由宁波某建筑规划研究院设计的《南岙长寿旅游区总体策划》出炉。目前,这一规划的细节仍在进一步商讨中,并将在今后几年的时间里,打造一系列符合生态文明的长寿品牌。
  “我们的要求是,不求快,但求好。”莼湖镇党委书记方国波表示,规划整体的思路是在不破坏原有生态的情况下,对村貌进行改造,同时,对硒资源进行合理利用。无论将来的南岙怎样发展,保护原有和谐生态是前提。
  “这个整体规划预计到今年年底将开始实施。南岙村周围方圆千米开外的范围内,一切工业项目禁止入内。”莼湖镇旅游办主任李桂芬告诉记者,“从规划的具体细则来看,对生态的保护也是放在了首位。比如,建成景点之后,我们将对每天的游客人数进行限制;规划中的停车场,也将建在村外一千米的地方,游客从停车场进入南岙村,一律步行或由电瓶车接送,绝不让汽车进到村里来,避免尾气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