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9月20日,星期四(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第一版:精华新闻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党旗飘扬在第二故乡
见习记者 陈锦 本报记者 史诗 通讯员 张毅

  昨天凌晨,正带着队伍在社区巡逻的刘文革通过广播听到了今年第13号强台风“韦帕”登陆的消息。已经一夜没合眼的他骑着电动车又来到了外来人员聚居的周家边,查看积水情况。身为宁波海曙区西门街道外来人员党支部的书记,前一天他已带着党员和志愿者进行过下水道疏通,但这里地势低,看来还需要再排一次积水。
  浙江是流动人口大省,如何更好地管理和服务流动人口,一直是有关部门关心的事。2002年5月,在海曙区西门街道党工委的指导下,胜丰社区成立了宁波市第一个外来人员党支部。这几年,这个外来人员党支部的工作卓有成效,让人看到了一种全新的模式。
  外来人员党支部成立时,“破烂王”刘文革当选为党支部书记。把生活在这一片的党员组织起来,建立自己的基层组织,这是刘文革曾经最盼望的事,如今成了现实。他们暗暗发誓,一定要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
  西门街道地处宁波市的中心城区,刘文革居住的周家边地区有流动人口近2000人,打架、小偷小摸一直不断,几位党员平时也只能看在眼里。现在管好外来人员的治安,成了党支部的头等大事。大家一合计,牵头建立起了4支队伍:禁毒宣传队、计生监督队、治安巡逻队和普法教育队。后来,他们又增加了外来人员调解委员会。
  随着人员流动,外来人员党支部的人数从最初的7人增加到了14人。这些党员有的曾是乡干部,有的是村支书,有的是民兵队长。根据每个人的特长,党支部开展了“一人一岗”活动,每个党员负责一块工作。有的党员从家乡来这里时还专门请当地党委开证明,介绍自己的特长。
  “一人一岗”调动了党员的积极性。为了提高流动人员的法律素质,今年4月开始,普法教育队请来老师,利用大家的空余时间办起了法制夜校。
  刘文革的办公室里,有两本册子是他的“宝贝”。一本是剪报本,记录了支部成立以来好人好事的报道。2003年外来人员吴明发患上了尿毒症,生活陷入困境。得知情况后,支部发动党员捐款,在街道的帮助下,共筹得5万多元。同时,党支部还向医院争取,为其减免了费用2万元。
  还有一本是纠纷记录本。每一起调解结束的纠纷,刘文革都登记在册。记者发现,在这当中,绝大多数都是有可能激化的打架、斗殴等纠纷。从记录上来看,这些纠纷最终都以当事双方握手言和划上句号。在记录本里,记者还看到了公安机关的调解协议书。刘文革告诉记者,随着支部的名气越来越大,现在支部不仅管社区内的事,居住在本社区的外来人员在外面产生了纠纷,支部往往也会被邀请参与协调。
  刘文革指着最近的一份治安调解书对记者说,这起治安案件就发生在另一个街道,当听说当事人是胜丰社区的,民警就有了好办法:“去,把你们领导请来,一起参与调解。”果然,调解进行得十分顺利。
  有了党支部这个主心骨的管理,当地外来人员的刑事、治安案件大大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