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9月19日,星期三(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第十六版:绿地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一卷乾隆下江南的正史 一部真实的《李卫当官》
清宫档案里的风雅浙江
本报记者 陈卓 文/摄

  这几天,一场名为《清宫档案与人文浙江》
    的展览吸引了不少人的关注。这场由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省档案局(馆)与杭州市档案局联合主办的展览,以清代宫廷档案为主要载体,旨在触摸清代浙江深厚凝重的人文积淀,展现档案文化所蕴涵的独特价值与魅力,好多内容都是首次亮相我省。
    展览会人气很旺。不过据记者现场采访,前来观展的以老年人居多。9月20日之后,该展览将辗转我省其他地区展出,意在让更多的浙江人了解家乡的历史。    

  还原另一种视角的清代浙江    
  清代浙江,东南名邦,财赋重地,人文都会。北国紫禁城里的帝王,被江南温柔婉约的气息所深深吸引,百年之间,不断南下巡幸,使得位于大运河两端的清代宫廷文化与浙江地域文化产生了广泛的交融和相互影响。
    这次展览让我们真实感受到了这些交融和影响。档案是历史的真实记录。之前,幽深禁秘的清宫档案,久存大内,秘不示人。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档案越来越重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藏档案一千余万件,其中清代档案占绝大部分,内容涵盖了清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农业、工业、外交、科技、教育、宗教等诸方面。而其中保存的清代浙江地区的档案十分丰富,初步估计达数万件。
    这次展览展出近200件珍贵档案与照片,其中有近三十件档案原件及高仿真复制件,包括皇帝的各种谕、旨;大臣所上的奏折、题本;民间往来的信札、契约、股票等。
    这次展览分设清帝的浙江情结、名宦在浙江、两浙名贤节义、清宫的浙江文韵、钱塘儒商、浙江科举文化6个部分。“以前看电视剧《康熙微服私访记》,现在见识了真实的康熙下江南啊!”正在观看展览的杭州市民陈大伯兴致很高,他告诉记者,他想去展览中提到的某些地方瞧瞧,说不定遗址还在呢!“没想到档案里头还有那么多故事,好多之前我可没听说过。”倪大伯连连赞叹。
    透过翔实可靠的皇宫秘档,拨开重重历史迷雾,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更真实的清代,也从另一角度看到了我们的故乡——老底子的浙江。
    
  浙江人文力量强大
    “清帝的浙江情结”部分,主要以康熙、乾隆皇帝南巡为主线。康熙、乾隆均在位60余年,都各曾6次到过浙江,除巡视政事、关心农桑、勘察海塘、过问海防外,更关注浙江人文,被浙江深厚的文化积淀所吸引。展览中,人们可以见到《康熙南巡图卷》局部、记载康熙帝驻跸嘉兴府秀水县施茶亭的起居注册、乾隆帝南巡一览表、乾隆帝巡幸浙江程站图说等等。
    浙江多才俊,被誉为“江左人之薮”。在“两浙名贤节义”中,我们能看到中国历史上重要学术门派——著名的浙东派的代表人物,晚清的朴学大师孙诒让,著名的历史学家俞樾,著名的画家陈洪绶、任伯年,还有气节慷慨之士,如龚自珍、秋瑾、章太炎……
    有人统计,清朝的宰辅、九卿、总督、巡抚四种大臣,除满洲、蒙古、汉军八旗外,如果以省论,浙江籍的占第二位,以府论,杭州为第一。在清宫里,浙江籍的文人大臣对清廷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如万斯同等曾参加《明史》的纂修;大学士梁诗正奉敕撰修《西清古鉴》;翰林院侍讲学士胡敬奉旨参与清代宫廷《秘殿珠琳石渠宝笈》的著录。浙江文化对清宫生活的影响也显而易见。在内务府及宫中档案中,人们会见到乾隆皇帝如何喜欢喝龙井茶;浙江的青田石、鸡血石,如何被雕刻成帝后们的御宝等有趣内幕。而在清宫园囿建筑方面,在圆明园、避暑山庄等处,浙江的一些盛景名园也被直接移植仿建,如海宁的安澜园、嘉兴的烟雨楼、西湖十景的雷峰夕照、平湖秋月……
    
  档案让名宦的“戏说”变“正史”
    浙江自古为东南文化交通枢纽,清廷一向十分重视,多派重臣镇守。许多清廷著名大臣都是在浙江作出成绩而起家的,如康熙朝的赵士麟、雍正朝的重臣李卫、乾隆朝的阮元等著名大臣。“名宦在浙江”部分展现的就是这些内容。
    拿李卫来说,电视里热播的《李卫当官》等连续剧早已街知巷闻,而在这里我们能看到正史中的李卫形象。原来,李卫在雍正初年任云南盐道,二年升布政使,三年擢浙江巡抚,四年兼理两浙盐政,五年授浙江总督,到雍正十年七月改署直隶总督。他官运通达,青云直上,是雍正朝炙手可热的宠臣。李卫并非科甲出身,文化程度不高,为人粗鲁,缺乏涵养。雍正帝看重他的忠勇,长期放官外任,非常信任。但“一朝天子一朝臣”,乾隆帝对通过捐纳而步入仕途的李卫并没有特别的好感,因而在第五次南巡途中,下令将李卫在西湖花神庙所塑神像拆毁。这段历史,少有人知。
    又比如朱珪,祖籍浙江萧山,祖父时迁居顺天府大兴县,18岁中进士,乾隆四十年授侍讲学士,值上书房,成为顒琰(后为嘉庆帝)师傅。朱珪以自己的博学多才给顒琰传授丰富的知识,并以自己的精神风范影响着顒琰,使之养成养心、敬身、勤业、虚己、致诚的作风。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其督理浙江学政。1799年太上皇乾隆帝病逝后,朱珪奉诏进京,先任吏部尚书,后调户部尚书兼上书房总师傅、实录馆正总裁,赐府第在西华门外。1807年卒,葬于北京西山,谥“文正”(清代官员获赐谥法者为数极少),并入祀贤良祠。
    
  我省为清代科举大省
    科举考试是隋唐以来政府选拔人才、补充官员队伍的重大举措,历来被统治者视为“抡才大典”。清代科举,则以江浙为重心。有数据为证:清代浙江进士2808人,为清代科举大省;杭州进士718人,为清代出产进士最多的城市。“浙江科举文化”部分就为我们详尽地展现了这一内容。
    展览中,我们也可见科举搜检场规之严格。科举考试的搜检之法,即每场考试前,先将搜查人役本身检查一遍,然后再由他们来搜查入场士子。士子入场时逐门搜查。如士子有怀挟等弊,头门放过后被二门搜出,即将头门搜查官役处治,作弊士子枷革。
    清统治者对浙江士子十分重视,屡增府学生额。乾隆时《四库全书》修成,乾隆皇帝出资抄写一部,专门存于杭州文澜阁。清宫档案中保存了大量有关浙江士子的科考档案,如乾隆十六年金榜上,著名的刘墉仅名列二甲,而头甲三名中,状元(头甲第一名)与探花(头甲第三名)都是浙江进士。另外,清宫档案中还保存了大量浙江士子从乡试到殿试各级科举考试的原始试卷,试题、题名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