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9月12日,星期三(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第十六版:绿地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村民自发保护身份不明古墓
文保部门称:强烈的文保意识比发现文物更弥足珍贵
本报记者 朱乔夫 文/摄

  发现古墓后村民自发进行保护
  9月8日上午一大早,记者驱车从余姚市赶往藏在四明山深处的坪头村。在这个距离余姚市中心70多公里、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的小山村里,发现了一个古墓,如今,村民们自发地将它保护了起来。
  上午9点半左右,经过几十公里的盘山公路,记者终于来到了这个山清水秀的世外桃源。一位正在田间劳作的村民得知记者来意后,立即带记者来到古墓发现地。这个古墓位于村口,而且紧挨着进村的小路。
  据村民介绍,这个墓穴是村里修路时发现的。因为进村的石子路很窄,给村民出行带来不便,于是,村里就决定将这条路拓宽。没想到,在拓宽过程中,发现了一个墓穴。从墓碑上看,这是一个清道光壬午年间(1822年)的墓,墓碑上刻有:“道光壬午力——皇恩钦此——老民吴公正大寿城——仝妻王氏唐氏”。
  于是,颇有文物保护意识的村民们立即向镇政府和余姚市文物保护管理所作了汇报并自发地将它保护了起来。记者在现场看到,墓的旁边被人用石头砌了起来。村民吴宋高告诉记者,这是他自费花了2000元钱给弄的,他猜这个墓可能是国宝。而另一名村民介绍说,村民自发组成了巡逻队,每天晚上要到墓旁巡查一遍。
  遗憾的是,经过文保部门的鉴定,这只是一个普通的道光年间的墓,里面葬着的可能是这个村里的一个富裕村民。当然,这个墓穴也可能由3个墓组成,因为墓碑上明确记载,是一个叫吴公大的人和他的两位妻子——王氏和唐氏的合葬墓。
  因为3个人不可能同时去世,因此,这个墓的形成时间不确定。
  余姚市文保所的研究人员谢向杰告诉记者,他们接到报告后,就对这个墓穴作了分析和考察,应该说这是一个普通的墓穴,基本上没有什么考古价值。但是,出于谨慎,文保所还是向宁波市文保部门作了汇报,并作出了保持该墓原状的保护措施。

  文保部门考察发现此墓并非文物
  然而,村民们却不这样想。
  村民吴文沛说,墓碑有“皇恩钦此”4个字,再加上墓穴上方偏右的地方,有一颗古元柏,故而显得这个墓穴不一般。按照当地墓葬的习惯,村民在起新墓时要栽上一棵松柏之类的树,也叫“坟头树”。而这棵元柏5年前经苏州园林专家鉴定,已经有千年历史了。因此,村民怀疑这可能是个宋代墓穴。在发现墓穴的同时,村民还发现有一块类似铜钱的大石头,厚近30公分,直径大约一米左右,大石中间,有个四四方方的孔,石头的表面刻有一些纹路,有点像古代的文字。这也让村民们和余姚的古代文明联系了起来。
  对此,余姚市文保所常务副所长、副研究员鲁怒放女士告诉记者,“皇恩钦此”4个字并非是身份的象征,而是当时一些人感谢“皇恩”,并以此赞誉逝者的一种形式。而且,从墓葬的规格和规模、以及他们对该村的历史记载来看,这个墓的主人应该不会是当地很有名望的人。因为在当地的一些历史文献里,并未有过吴公大这个人的记载。且如果这个墓穴的主人真正获得过“皇上”的封赏,当地历史文献上必定会有相关记载。
  对于村民提到的那块“铜钱石”,鲁怒放说,根据文保部门的考察,这块大石其实是一个用来给大米脱粒的工具,也就是类似石磨的农具,上面所谓的“文字”其实是石磨捻米时留下的纹路。
  鲁怒放还说,对于这种有一定年代的墓穴,文保部门一般是不会进行主动性发掘的,但如果碰上例如修建工程等,才能进行抢救性的发掘工作,且必须在市级或省级文保部门的批准下才能进行。

  前辈留下来的东西就是宝贝
  不过,鲁怒放高度赞扬了坪头村的村民。她说,与其他一些地方发生盗抢古墓的行为相比,坪头村的村民们显示出了让人尊敬的文物保护意识。鲁怒放说,这可能和余姚深厚的古文化历史底蕴有关。在余姚这块土地上,如果什么时候发现了一个具有历史考古价值的文物,并不值得稀罕,反而是这些普普通通的村民有着如此强烈的法制和文保意识,倒是一件弥足珍贵的事情。
  坪头村的村民告诉记者,不管这个墓穴的考古和文物价值有多大,对于他们来说,前辈们留下来的东西就是宝贝,他们有义务将先人的东西保护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