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9月5日,星期三(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第十六版:绿地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记录文澜阁《四库全书》的抗战苦旅 披露尼克松访华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
文史精品细述历史秘闻
本报记者 陈卓

  近日,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联谊报》创办20年来的文史类作品选集《风云春秋》正式面世。
  我省人文荟萃,历史积淀丰厚。尤其在20世纪,文化名人之多、涵盖领域之广,可谓一时无出其右。《联谊报》辟有以征编近现代史和当代史为主的特色专版——“春秋”,旨在“让历史观照时代,让时代承托历史”。
  这本《风云春秋》主要收录了浙江近现代史和当代史上的当事人、见证人和知情人提供的一些“三亲史料”,有许多是鲜为人知的第一手材料。记述者中,有的是名人的亲朋好友或知情者,有的是事件的参与者或目击者,也有的是文史研究者。他们阅历丰富,学识渊博,文笔严谨。所述之人和事,从不同的视角反映了某一时代的历史场景和社会现状。
  该书根据其题材类型,分编为“三亲史料”、“两浙儿女”、“风云长廊”、“文化史潭”四小辑。现从其中摘取几小篇作简要介绍,以飨读者。

  有关尼克松访华鲜为人知的历史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当时负责接待工作的陆和森,2004年再次回忆了当时的情况,写了《尼克松访问杭州的有关史实》一文。
  作者作此文的初衷其实很简单。
  “尼克松访问杭州这件事,已经过去30多年了,当年的人员和场所,都已经变迁,社会上又有不少误传,笔者作为直接参与此事的当事人,有必要把当时的亲身经历加以整理,作为历史资料,以供他人参考。”
  文中讲到了尼克松来杭州的时间和住地、在杭州的活动以及关于中美双方在杭州会谈的地点等相关问题。其中,有不少鲜为人知的细节。
  比如,周总理当时与尼克松一起游览西湖期间,“总理曾问起游船用什么动力,当得知用汽油时,总理说:‘西湖不能用汽油船。’从此以后,西湖游船都陆续改为电动船。”
  再比如,尼克松访华,作为礼品向中国赠送4棵红杉树苗,周总理决定全部种在杭州,其中一棵种在花港公园湖边。“尼克松抵达时,树苗已经种好(有的文章曾提到尼克松和周总理亲自种下树苗,并举行栽种仪式,这是不确切的)。周总理当时曾说:‘树苗要种在更宽阔的地方,这个地方太狭隘。’后来就移栽到公园大草坪中间。”

  丰子恺先生的杭州缘
  《丰子恺先生的杭州缘》一文讲述了丰子恺先生生活中与杭州关系密切的许多重要片断。“西湖以及杭州,足足承载了他一生的感情、意气和趣味,以至成为他的第二故乡和精神家园。”
  丰子恺一生与杭州有缘。
  “1914年,丰子恺考取位于杭州的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丰子恺幸运地投身到了一个名师荟萃、新文化气氛浓郁的学术文化和艺术教育中心。尤其是与李叔同、夏丐尊两位恩师的相遇相知,不仅成就了他一世的英名,更为后世的文化传承留下了一段足以深长思之的佳话。”
  文章以时间顺序从求学、慧悟、定居、佛缘和离去5个方面,将丰子恺与杭州的缘分娓娓道来。其中,也摘录了不少丰子恺自己书写的“杭州印象”。
  时间转到1945年中秋,抗战胜利,丰子恺喜不自禁。“不知道一种什么力,终于使我厌弃重庆,而心向杭州。不知道一种什么心理,使我决然地舍弃了沙坪坝的衽席之安,而走上东归的崎岖之路。明知道今后衣食住行,要受一切的困苦;明知道此次复员,等于再逃一次难;然而大家情愿受苦,情愿逃难,拼命要回杭州,这是什么原故?自己也不知道。想来想去,大约是‘做人不能全为实利打算’的原故吧。”他这样解释重归杭州的缘由。

  《四库全书》的抗战苦旅
  《文澜阁〈四库全书〉的抗战苦旅》一文,记述了“陈训慈等浙江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冒着生命危险,自杭州到龙泉,再到贵州,再到重庆,行程2000多公里,终于保全这黄河以南惟一的一部《四库全书》”的经历。
  “1937年8月至1938年3月,自杭州到龙泉。陈训慈举债搬书”;“陈训慈日记记录历史”;“竺可桢日记可佐证”;“1938年3月至4月,自龙泉到贵阳。文化苦旅”;“1944年12月,自贵阳到重庆。《四库全书》在贵阳存放了6年,饱受云贵高原的阴雨潮湿之苦”;“1946年5月至7月,自重庆回杭州。抗战胜利后,就开始筹划文澜阁《四库全书》返浙,然而真正实施差不多过了大半年”。全文将其环境的艰险和人物的执着一一展现。
  “1938年,陈训慈向图书界前辈张宗祥求字。张宗祥写了一首诗,概括了这一趟真正的‘文化苦旅’:辛苦南征道路长,寿松秘籍在行囊。护书心血债全愿,历劫漂湘发奇香。天一丛残怀甬上,文澜安稳到黔阳。八千卷已归何处,老友飘零泪数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