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少年”警营实习淘洗灵魂本报记者 曹志男 文/摄 通讯员 叶祥兵
8月22日早晨7点,舟山普陀塘头村残疾村民老王领着16周岁的儿子王元(化名)再次走进沈家门边防派出所塘头警务室,因为今天陈元将告别“实习”了1个月的警务室,到警长张赛进帮他联系的一所职业高中读船舶修造专业。“张叔叔,你放心,到学校我一定好好学技术,再也不出去瞎混了。”在父亲和警务室2位民警的面前,孩子郑重地许下了承诺。 这个16岁的孩子假期里为什么要去警务室“实习”?他与民警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王元开学的前一天,抱着种种疑问的记者赶到塘头村采访。
爸爸在他的眼里成了陌路人 “我直到41岁才有了阿元,家里对这孩子都疼爱得很。”提起儿子王元,父亲老王的言语中流露出浓浓的父爱,他告诉记者,过去凡事都依着孩子,只要孩子喜欢的东西,他就会变着法子去弄来。夫妻俩忙着挣钱,“绝不能让孩子缺钱花。” 溺爱中长大的王元让老王越来越不安:留长发、戴耳环、穿着怪异……看着儿子的这些变化,老王在王元读初二时第一次忍不住训斥起了儿子。让老王意想不到的是,儿子不仅不听,还和他顶嘴。随后,学校老师的告状更让老王十分恼恨,原来,儿子经常旷课,成绩直线下降,还与一些社会上的小混混玩在了一起。为了去迪吧和网吧玩,王元还偷偷地拿家里的钱,甚至当掉了自己和父亲的手机。 渐渐地,老王和儿子之间的争吵越来越激烈。今年中考结束后,任性的王元索性离家出走。 “我要和他断绝父子关系……”今年6月底,无奈的老王找到了警务室警长张赛进。
孩子成了警务室里的“实习生” 在村警务室,记者见到了警长张赛进。此时王元正跟着民警高宇整理村外来人口暂住证登记本。王元理着个小平头,穿着件普通的背心,耳朵上也没戴耳环。 “王元父亲找到我们时,我们的第一个想法就是怎样让这孩子‘改邪归正’。”张赛进告诉记者,他们在开展“三访四进”的活动中也了解到一些老王父子的事情,所以,劝慰了火头上的老王后,他们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把孩子从普陀城区找了回来。孩子回来后,和父亲之间的心结却依旧没有解开,这时,老王一家做出一个决定,让王元到警务室和民警一起住。
面对倔强的孩子和老王一家人的决定,张赛进同意了。 “我们本来就打算与王元结成帮扶对子。而到警务室进行暑期社会实践,我们的准军事化生活应该能改掉孩子不少坏脾气!”于是,张赛进替王元制订了有针对性的一系列“实习”计划:白天准时7点半起床,打扫寝室卫生,锻炼身体;上班后则让王元一起协助办理外来人口暂住证,顺便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并让王元了解一些发生在身边的犯罪实例;晚上9点半准时上床睡觉……
一招一式向民警叔叔看齐 “以前觉得和那些朋友在街上逛很有面子,可现在我知道,那样一不小心我就会走上犯罪道路。”警务室里的生活让王元感到了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充实感。慢慢地,王元开始学会了洗衣服,学会了叠和民警们一样方正的被子,也学会了打扫房间。不光如此,王元下定决心和以前那些“朋友”彻底断绝来往,删掉了手机里所有“朋友”的电话号码。 利用暑假期间对王元进行法制教育的同时,张赛进还帮王元在定海联系好了一所职业高中,专业是船舶修造,让孩子能在新的环境中弃旧图新。 沈家门边防派出所教导员邢守秒告诉记者,在渔村,一些像王元这样的孩子因为在普陀城区学校住校读书,相对自由,加上其父母亲平时忙于打工挣钱忽视管教,就很容易走上歪路,影响社会稳定。为此,他呼吁家长们千万不要忽视对孩子的教育,“学校和社会上的有关部门也应该通过各种方式对孩子进行道德法制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