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8月21日,星期二(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第一版:精华新闻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龙卷风卷不走精神
本报记者直击苍南龙港灾后救助
本报记者 李道演 通讯员 叶青俊 金珍敏 陈振旭 文/摄

image

  镇干部冒雨向灾民发放生活费和慰问金

  本报讯  8月18日晚11点30分,由今年第9号台风“圣帕”引发的龙卷风突袭苍南县龙港镇,在一瞬间造成了多处房屋倒塌和人员伤亡。事故发生后,当地政府的灾后救援工作也如旋风般迅速而有力地开展起来,及时稳定了灾民的情绪,各项善后工作也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之中。
  龙卷风袭来防不胜防
  “太快了,前后不过是一两分钟的事情。”“只听见‘呜’的一声,这阵大风就过去了。”灾区的村民告诉记者,台风来临之前他们已经做了充分的准备,居住在危房的村民也已经被当地政府及时转移到避灾场所,但大家都没有想到这场台风会衍生出强烈的龙卷风。村民们都说从来都没有见过如此迅猛的大风。
  在龙港镇方中村,成排的房子被大风刮倒,现场更是一片狼藉,砖头、瓦片、玻璃洒落一地,很多电线杆被吹得倒在了一边,还有那百年老树也已经被连根拔起,甚至连河中重达3吨的铁皮船都被刮上了岸,几乎趴在了村民家的房子上。
  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由台风“圣帕”引起的龙卷风已造成民房倒塌225间,死亡11人,受伤60人,其中重伤6人。
  据温州市气象局初步分析,造成这场严重灾害的原因是在台风外围强回波带上衍生出的强龙卷风。由于龙卷风的出现具有相当大的偶然性和突发性,且龙港空间尺度小,龙卷风生成和消失的时间极短,属于小概率事件,以目前的技术手段,尚无法预测预警,难以采取有效的防预措施。 
  救助善后工作井然有序
  “台风无情人有情,我们的灾后救助和善后处理工作注重的就是及时的‘抢’和‘救’。”龙港镇镇委书记汤宝林告诉记者,龙卷风袭来后,各级领导都在第一时间赶到了灾害现场,组织指挥抢险。
  抢救工作共调动工程挖土吊车5辆,出动公安民警、武警官兵、民兵应急分队、城管中队共200多人,当地的机关干部和村居干部全部出动参与抢救,当地两家医院也全部开通了急救绿色通道。
  “当前救灾的重点是,确保受灾群众有房住,有饭吃,有衣穿,让即将在9月开学的小孩有书读。”汤宝林告诉记者,政府相关部门在事故发生几小时后就已将第一笔5000元的慰问金送到了死者家属手中,而255间民房倒塌户已分别领取到了500元生活费和500元慰问金。无处安身的灾民也已被全部临时安置在当地的祠堂和村委办公楼里。昨天下午,龙港镇还举行了机关干部情系灾民爱心捐资活动,发动大家奉献爱心捐助灾民。政策性房屋保险理赔工作和企业界人士的爱心捐助活动也正在积极展开。
  建立避灾体系防患未然
  “‘圣帕’来临前后,龙港镇已经将6072人全部转移到安居点。”汤宝林强调说,倒塌民房都是砖混结构,不属于人员应转移的危房,而受伤的没有一个是住在危房中,没有一个是应转移而未转移的。“正是由于前期有效的人员转移,才让这次灾害损失减到了最低。”
  据了解,作为省民政厅首批7个“避灾工程”建设试点单位之一,苍南全县6个流域都已建起了“避灾中心”,875个村居建成了1196个“避灾点”,在温州市率先实现了避灾场所全覆盖。
  昨天上午,记者走访了位于赤溪镇的避灾救灾中心。这是一幢崭新的四层楼房,所有窗户都已经用木板牢牢固定住。赤溪镇镇委书记杨德听告诉记者,这幢新大楼是刚刚建好的,还没来得及挂上“避灾中心”的牌子就赶上了这次台风。
  “前两个晚上,为避台风,已经有百余人来到这里留宿。”杨德听介绍说,新建成的“避灾中心”占地1000多亩,等到这次台风过后,我们会在里面设立餐厅、医务室等必备设施,而平时则作为镇上的活动中心使用。
  除了这样的“业余”避灾中心,记者还在当地的园林村看到 “专业”的避灾点,是专门为台风来临前转移人员而建立的安置场所。
  杨德听对记者说,以前每次发生台风时都是临时选择一些牢固的房子作为避灾场所,不仅容易延误时机,而且这些临时场所也缺乏必要的应急设施。固定的“避灾中心”建成后,就能及时促进抗台避洪人员安全转移工作的开展,确保受灾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