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溪在全省率先设立村级法律援助点保证困难群体就近、便捷获得帮助本报记者 徐晓 通讯员 顾建斌 余金孟
“以前总以为是有钱人才能打官司,现在我们知道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我们也可以拿起法律武器,上法院解决问题,这样才真正让我们感觉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慈溪市庵东镇振东村打工的安徽人潘振涛这样对记者说。慈溪市在全省率先设立村级法律援助点,在慈溪市范围内外来暂住人口比较集中的33个行政村设立了法律援助点,把法律援助延伸到了村一级。 慈溪市司法局副局长陈燕俐告诉记者,村级法律援助点的主要工作是:定期组织法律咨询;接待常住、外来人员来访,调解民间纠纷;为本联系点内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常住外来人员提供经济困难证明,并指导申请人填写法律援助申请表;为出行不便的常住外来人员提供法律援助,向本镇(街道、开发区)法律援助站转交法律援助申请人的申请表和相关材料,并将法律援助站的意见及时告知申请人。 陈信国是慈溪市庵东镇宏兴村法律援助点的联系人,他现在每天的工作就是在村里走动,摸排常住和外来人口中的困难群体,他说,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大家都知道现在村里已经成立了法律援助点,可以向他们提供法律援助,另一面,还能主动帮助那些需要法律援助的人。“这样一来,有了矛盾调解不了,就可以走司法途径,不会出现影响社会稳定的打架斗殴的情况了。” 在宏兴村打工的全秀永是安徽蒙城人,他刚刚参加了村法律援助站组织的法律学习班,让他为自己的老乡打起了抱不平。他跟记者说了这样一件事情,前几年,他老乡小陈在某企业工作的时候,不小心被机器压伤了手臂,由于得不到赔偿,他就找了几个老乡找企业老板“谈判”,最后企业答应给他一笔钱,连医药费都不够。当时小陈就想上法院打官司,但是转念一想,上法院要花不少钱,自己又没钱怎么打得起官司?于是就打消了这个念头,最后只能打落牙齿往肚子里咽。“要是当时知道有法律援助这样的途径可以走,我们肯定要他去打官司了。”全秀永有些后悔,“现在法律援助点的专家告诉我,已经过了诉讼时效,委屈啊。” 彭长新也是在慈溪打工的外来人员,他自己就遇到过类似的事情,“以前和老板谈不拢,老板就丢下了一句话‘你们打官司去吧’,我们就什么办法都没有了,现在我们不怕了,有了法律援助,我们照样和你官司打到底。” 据了解,目前慈溪市已有21个法律援助站、33个村级法律援助点,初步实现了法律援助三级网络覆盖。今年以来,全市共受理法律援助案件240余件,对提升法律援助质量、化解社会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起到了积极作用。 据慈溪市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负责人陈燕华介绍,近年来慈溪市法律援助扩面降限,法律援助案件数量逐年上升,其中50%的法律援助案件来自各基层法律援助站。组建村级法律援助点,法律援助向社区及部分企业、农村延伸,向有关重点社团延伸,向有关专业市场延伸,目的在于简化审查程序,保证困难群体等就近、便捷地申请和获得法律援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