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8月3日,星期五(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第一版:精华新闻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怀揣笔记本的戍边人
本报记者 王志浩 摄 实习生 王涛 文 通讯员 姜雷

image

  洋山岛位于舟山嵊泗列岛西南,伴随着上海洋山国际深水港口的建设,这个以前默默无名的小岛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处在经济开发的前沿阵地,边防官兵是怎样忠于职守、兢兢业业为经济建设保驾护航的?“八一”期间,记者走进了多次获得基层优秀单位称号的嵊泗边防大队洋山边防派出所。

  边防官兵成了“专职调解员”
  “我们洋山经济发展虽然很快,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各种利益的冲突导致辖区里矛盾纠纷不断”。张小艇所长指着正在建设的沈家湾石油储备基地对我们说。
  今年3月下旬,当地某建筑公司因施工噪音太大影响附近居民生活,10多名老百姓跑到工地上阻扰工人施工。“你们还让不让人休息?”“我小孩就因为休息不好成绩下降了”……大伙的情绪越来越激动,和工人们发生了激烈的争执,双方眼看就要动手。
  “乡亲们听我说,大家先消消火!”冲突一触即发的关头,不远处传来了边防官兵的呼喊。闻讯赶到的官兵们一边安抚双方的情绪,一边耐心摆事实讲道理,为群众和工地做起了“和事佬”。
  经过官兵们的反复调解,工地同意中午推迟两小时施工,晚上9点以后不再施工。周围的群众爆发出一阵掌声。
  “这样的事在我们的工作中很常见。”张所长说,每天所里都会派人到各个社区进行走访,帮助群众调解各种纠纷,久而久之,官兵们成了辖区里的“专职调解员”,不少群众就连家务事都喜欢找边防官兵解决。
  前些日子,营区附近有两兄弟为了家中一套房子的归属问题发生争执,还动起了菜刀。两兄弟的家人和邻居急忙请来了边防官兵。有趣的是,官兵们一到,两兄弟马上就不吵了。他们说,你们说话最公正,我们听你们的。“只要老百姓信任我们,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了”。提到这事,办案中队长王华长深有感触。

  每天的走访雷打不动
  夏天,海岛上的太阳很毒。下午2点,这里就像下了火,气温高达三十八九度。可每天这个时间,边防官兵都要去自己的辖区转上一圈。用他们的话说,“只要群众有需要,下刀子都要去”。     
  跟官兵们一起去的路上,记者感触最深的是他们与周围群众那深厚的感情。沿途的群众,官兵们几乎都能叫出名字。
  “李阿婆,侬饭吃过没?”“张师傅,中午不休息啊?”每见到一个老百姓,官兵们都会热情地打招呼。“介热的天,侬还下来啊?”一位大伯热情地招呼我们去他家吃西瓜。“这些小伙子太好了,很热心!我们有什么事都找他们帮忙,他们工作很负责任。”这位60多岁的大伯一个劲地向我们夸。
  在走访过程中,我们发现官兵们都有个习惯,就是不时地拿出笔记本做着记录:今天要帮某某家修电器,明天要去看望孤寡老人,谁和谁家发生矛盾需要调解,谁家的生意亏本了,谁家的老人生病了……
  官兵们告诉我们,别看这些都是老百姓的生活琐事,但把这些琐事记在心上,尽力帮他们解决困难,是增进警民感情最好的法子。

  海岛上的特殊“母子”
  官兵们都知道,在海岛上,基础中队中队长易俊明有一位“妈妈”。
  刚分到洋山所工作时,小易在辖区走访中了解到家住云鹅路的施祥如老人是残疾人,他和老伴潘菊娣就靠平时一点退休金生活,条件艰苦。小易知道后,把他们当成了自己父母一样,经常嘘寒问暖,送衣送药。五年来,每逢过节,小易总是不忘用自己节省下来的工资,买上油、米、牛奶等生活用品给二老送去,休假回家也不忘在千里之外给老人家打个电话问候一下。
  小易的真情付出得到了回报。潘阿婆逢人就说:“我有一个好儿子!”而小易也总是开心地说:“只要阿公阿婆同意,我愿意给他们做儿子。”潘阿婆时刻关心着小易:天冷了,她给小易织毛衣;小易病了,她到处求医,给“儿子”熬中药;平时,潘阿婆还经常来派出所帮小易洗棉被、衣服。
  “群众就是我们的亲人。只要真心付出,老百姓都会知道的。”易俊明的话代表了全体官兵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