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魂永驻
一生与狙击枪作伴的特警,最大的愿望是永不开枪;退伍后又做起保卫工作的保安队长,平安是他一生的追求;理解了一把螺丝刀对一名飞行员安危的重要性的调解员,也格外理解调解纠纷的重要性。军旅生涯在他们身上刻下了深深的烙印,因为军魂永驻,才有了他们今天对平安事业的不懈追求。
从特种兵到特警队员 永不开枪是他的愿望
李光新,当兵11年,曾在武警杭州支队任中队长,是一名特警队员。转业后到杭州市公安局特警支队,又干起了特警的老本行。一把锃亮的85式狙击步枪在他手上如同变戏法似的一会儿拆散,一会儿装好。对他来说,狙击枪是他的至爱,但他最希望的是永远不要开枪。
99环就是脱靶 李光新是安徽人,1994年入伍,在武警杭州支队服役。1997年,期望能成为一名威风凛凛的特警的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武警特警学院,如愿以偿成为一名特警。在射击和攀登这两个项目上,李光新成绩优异。1999年毕业后,他留校成为特警作战队的一名队员,应对全国性的可能发生的恐怖或暴力事件。 2年后,李光新调回武警杭州支队任中队长,直至2005年转业到杭州市公安局特警支队,他的“工种”依然是特警。转业后的他,仍和心爱的那把狙击枪一起训练、一起流汗。 如今已是公安民警的李光新在工作中依然追求尽善尽美。他说,之所以不会改变这种工作习惯,是源于当年在北京武警特警学院时,与师兄们在外宾面前的一场反劫机表演。 李光新出神的眼光似乎又回到了2000年的那场表演。 在完美地完成了几乎所有的科目后,李光新的师兄开始表演手枪速射,不知怎地,10发子弹打了98环。 “不要惊讶,对我们来说,99环就是脱靶,98环是个什么概念?如果一名劫机犯或者劫持人质的暴徒正在危及受害者的生命,而此时,奉命行动的特警必须要开枪将之击毙,你想98环在当时会是什么情况!”李光新神情严肃。 当时,表演完毕后的师兄犹如大病一场,连续两天没有吃饭,无论谁来劝说,他都一言不发。这对李光新震撼极大。 之后,100环成了李光新唯一追求并保持的目标。
永不开枪是他的愿望 李光新注定是落寞的,因为杭州的治安环境十分好,两年来,他那把狙击枪都没有用过,倒是他的攀登绝技拯救过一名失去理智的东北汉子的性命。 那是发生在去年的事情。当时,有人报警说有一醉汉爬到某小区楼顶要跳楼,情况十分危急。接到报警后,李光新立即与队友出发。在事发地点,李光新和队员发现,一个男子站在楼顶最高的水箱上,还不断地往下砸东西。 “如果不立即采取措施,一旦物体砸到底下的人,会惹出人命的。”李光新和队员们立即开始行动。在6层高的楼房墙面上,几个犹如狸猫般的身影迅速地向楼顶靠近,仅仅几分钟,楼上的男子甚至还没来得及反应过来,就被几双大手强有力地按住了。 转业2年多来,李光新天天擦拭着那把85式狙击步枪。他告诉记者,他要保持最好的状态,随时准备开赴最危险的现场。“不管以前还是现在,我永远都是一名战士,随时准备在危险时刻挺身而出,但我最希望看到的是和谐与和平,我宁愿这把枪永远不要射出子弹。” 本报记者 朱乔夫/文 王志浩/摄 通讯员 蒋航 从空军机械师到街道调委会主任 别人的生命就是我的生命
沈寅弟,当兵18年,曾在空军第八飞行学院当机械师和教员,转业后在杭州市上城区望江街道担任司法助理员,兼任街道调解委员会主任。如果说开飞机的飞行员与在菜场里买菜的大妈有什么关联的话,相信能将其“关联”起来的大概只有沈寅弟了。“飞行员的生命就是我自己的生命”这句话从部队一直伴随他到今天。
1970年,沈寅弟在新疆开始他的军旅生涯。具体工作是机械师。这是个“要命”的差使,因为试飞时,机械师要和飞行员一起上天的。“飞行员的生命就是自己的生命”这句话伴随了他18年,甚至影响了他退伍后的18年司法工作的历程。 他在当兵时出过唯一的一次二等事故:在他的工具箱里,少了一把螺丝刀。那是沈寅弟在对飞机进行维护后发现的,找了一个小时后还找不到,在零下十几度的低温下,穿着厚厚棉衣的沈寅弟竟然满头大汗。 按规定,遗失的工具就算是拆了飞机也一定要找到。否则飞机就绝对不能执行飞行任务。因为这有可能威胁到一个飞行员的生命。幸运的是,次日凌晨4点,螺丝刀终于在飞行员座椅下面找到了。 “如果说,我18年的军旅生涯是为了保护飞行员的生命,那么我现在18年的司法调解工作就是一切为了老百姓的平安和谐。”这就是他之所以将飞行员的生命与在菜场里买菜滑倒的大妈能联系起来的原因。 一次,在杭州望江街道辖区的菜市场里,一位大妈滑倒导致骨折,与菜场交涉不成。最终在沈寅弟的调解下,大妈讨回了公道。 沈寅弟说,也许就是当兵时的那种韧劲激励着他,他硬是找到了大妈当时在菜场滑倒的目击证人,并带着证人找到菜场负责人。在沈寅弟看来,调解工作不但要做,还要做成功,无论这个纠纷复杂到什么程度,无论处理起来有多大难度,他一定会不撞南墙不回头。 “这真的和当初非得要找到那把螺丝刀的想法一样,在我看来,如果纠纷不处理好,正如找不到那把螺丝刀。螺丝刀找不到的后果就是机毁人亡。现在,老百姓的不和谐因素不消除,结果如同机毁人亡一样,甚至更加严重。当兵时,我唯一关注的是在蓝天上飞行的飞行员的生命,而现在我关注的是生活在大地上的老百姓的和谐。” 本报记者
朱乔夫
从战士到保安队长 平安是我一生的追求
汪继江,当兵3年,曾在浙江武警某支队三大队服役,退伍后在杭州上城区保安公司工作。他认为,当兵是他人生的一个新起点,部队的磨炼让他学会很多,部队还炼就了他刚毅、执著的性格,这一切让他终生受用。
“这几天电视里都在播嘹亮的军旅歌曲,这些军歌让我回想起了我的从军经历”。老家在江苏沐阳的汪继江如今已是杭州上城区保安公司三大队队长,起初接受采访时,他还有些腼腆,但一提到有关部队的事,话就开始多起来了,“部队的3年磨炼让我学会很多,对我的影响也很大,很感谢在部队里所受到的那些锻炼,这一切让我终生受用。” 汪继江是1989年秋天入伍的。要当一名合格的军人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天没亮必须起床,有时还要饿着肚子去出操,经常有5公里越野跑。白天各种训练安排得满满当当,晚上上床后也不能放松,因为经常会有紧急集合。 在各项训练中,汪继江总是努力做到最好。3个月后,汪继江当上了班长。之后,他还给自己增加了一项任务,晚上负责连队里的文书工作。3年军旅生涯,赋予了汪继江军人特有的坚韧和刚毅。 1992年退伍时,曾有几份工作让他挑选,让人没想到的是,他选择了待遇不高、工作又辛苦的保安工作。那时别人都说他“傻”,汪继江却认为这份工作能延续自己的军旅梦,他认为部队的工作是保护全国人民,保安的工作是保一方平安,两者有那么一丝相似。 干一行钻一行,他把在部队上养成的工作作风带到了岗位上,别人在巡逻时懒懒散散的,而汪继江总是精神抖擞。渐渐地,与汪继江一个小分队的保安都被他感染了,他们的认真赢得了单位领导和业主的好评。 不到半年时间,他就被任命为小分队队长。他将小分队管理得井井有条。汪继江还发挥自己曾在部队当过文书、爱好写作的特长,帮助经理处理一些日常的文件事务。后来,他成了公司保安三大队大队长,负责300多人的日常工作安排等。 “我对现在的工作生活很满意,也很知足。”汪继江说,当兵是他人生的一个新起点,部队就是一个大熔炉,部队炼就了他刚毅、执著的性格,使他在平凡的岗位上迅速得到成长,能为建设和谐社会出一份力。 本报记者
姚力 文/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