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7月2日,星期一(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第五版:深度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人大代表叫板“考证热”
王淇

  考证后的困惑
  “都是计算机证书,你说究竟哪个更权威?”
    近日,沈阳的陈先生很苦恼。他说,在大学时,他通过的是教育部门设立的全国性计算机考试;毕业后找工作,应聘单位要求他去参加劳动部门的计算机高新技术考试;现在工作了,要评职称了,又被要求参加人事部门的计算机水平考试。
    相关资料显示,教育部门设立的全国性计算机等级考试,是从教育层面,对计算机理论知识及基础能力进行的考试;劳动部门的计算机高新技术考试,主要针对劳动者就业,是以应用为主,与国家职业标准、就业政策及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相衔接的实效性考试;而人事部门的计算机水平考试,是对专业技术人员申报职称进行的考核。劳动、教育部门组织的计算机考试成绩,不能用于评职称,人事部门评职称组织的水平考试,也不能当文凭或职业资格证去求职。
    和陈先生有同样困惑的人并不在少数,很多人都对这种“证出多门”的现象表示困惑和不解。
    一方面是困惑,另一方面却又是方兴未艾的考证热潮。近两年,职业资格证书已经成为我国新生劳动力就业、上岗、创业的通行证,而一些适应人们生产生活需要所产生的新职业的资格证书,更是受到人们的热捧。
  “包拿证”的背后是什么
    沈阳市民赵小姐前段时间看到一则计算机培训的招生简章,上面写着“保证通过率,并颁发国家认可的资格证书”。“这是不是真的啊?”对于充满诱惑的保证,赵小姐心存疑问。
    据了解,一些机构或协会之所以热衷于职业培训和认证,纯粹出于利益驱动。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知情人士说:“只要你报名参加,这些机构总想法让你交报名费、听课费等。”
    全国人大代表王宁生分析了目前资格证市场的种种问题,主要包括:缺乏规范,证出多门,各部门、机构推出的认证种类繁多,认证交叉重复,证书的权威性难以判断;报考资格门槛随意降低,一些机构为收取更多的报名费、资料费和培训费,随意降低报考条件;认证内容不科学,一些机构所设置的认证考试与现实应用脱节;认证考试过程缺乏监督,许多认证培训机构用各种方法提高考生的“通过率”,出现种种“走过场”的认证考试,其实质是花钱买证。
    是谁催生考证热潮
    面对职场愈演愈烈的考证风,有专家指出,拿到职业资格证,并非“一证在手,走遍天下”,只能说明你掌握了某种技能。目前,国家虽然对一些涉及国家安全和老百姓生命财产安全的行业作了职业准入的限制,但涉及的职业只有87个,在很多领域,就业者根本无需“持证上岗”。
    但很多“考证者”有自己的看法,正准备报名参加营养师培训的陈小姐说:“一些用人单位在人才引进上存在着明显的矛盾,招聘时侧重认‘证’,在工作中又重能力,这反映出用人单位择才方法缺乏科学性。因此,考证热要降温,用人单位的择才标准和方法要进一步完善,要把重点放在考查应聘人员的素质和能力上,否则‘考证热’很难真正退烧。”
    还有的“考证一族”认为,政府对社会上的培训机构要进行认真清理,不合法的要坚决取缔,要加强对培训机构教学过程的监控,确保考证培训有利于培养报考者的职业素质和实践能力,这样才能避免“全民赶考”却又“被证所累”的情况。
    立法规范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过多过滥的职业资格考试,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前段时间当《就业促进法(草案)》公开征求意见时,一些法律界人士就提出,应通过立法规范职业资格证书制度,防止出现“全民赶考”的现象。
    辽宁金正律师事务所孙金宝律师表示,现在就业中,有证无能力能找到工作,而无证有能力却不一定能找到工作,结果导致假证泛滥。各种名目的上岗资格考试,一方面给就业者增加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另一方面不必要的职业准入制度阻碍了就业。此外,考试费、资料费等也增加了滋生腐败的环节。
    辽宁正时律师事务所张立刚律师提出,许多工作其实不需要职业资格证书。对这部分岗位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人为地设置就业障碍和为部分单位创收。
    另外,还有专家建议,要界定职业资格考试的范围,明确只有具有直接的社会危险性的职业才需要上岗证,取消各种没有必要的职业资格证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