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0月13日,星期五(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第一版:精华新闻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新浙江人”在平安和谐中生成
本报记者 史诗 曹志男 通讯员 陈伟霞

  让和谐阳光普照浙江
  ——代开栏语

  和谐的蓝图如此壮丽,和谐的目标如此暖人。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了深刻阐述和全面部署,毫无疑问,这是惠泽全社会、情暖老百姓的德政工程,这是为民谋福、固政强国的大手笔。
  六中全会对构建和谐的目标和主要任务开宗明义地指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党中央把以人为本的原则,放在了和谐社会建设最重要的位置上,并在民主法制的框架内予以最大化。
  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的整体推进。要在我们这样一个有着十几亿人口的泱泱大国实现人民大众“各尽其能、各得其所”的和谐相处的局面,没有制度和规则的保障,是不可能的。细读公报,会让每一位法制工作者深感振奋——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舞台上,法制工作者是能够大显身手大有作为的;同时,也会感到责任重大——民主法制的完善、依法治国的落实、人民权益的保障、和谐局面的实现,不会是唾手可得的,它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包括每一位法制工作者的艰苦付出和孜孜以求。
  具有市场经济先发优势的浙江,人文荟萃,人杰地灵,在构建和谐中理所应当触浪弄潮,走在前列。省委提出要着眼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八八战略”;着眼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全面建设“平安浙江”;着眼于发展先进文化,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着眼于发展民主政治,建设“法治浙江”。这“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也为我省和谐社会的构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今天起,本报特辟栏目《建设平安浙江,构建和谐社会》,多视角、多侧面、多形式地报道展示我省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创新做法、平安故事、和谐细节。让每一缕和谐阳光照进每一个公民的心房,是我们最大的心愿。
  今天本报介绍的“新浙江人”——外来务工人员享受到与本地居民平等的法律权利,即是一个典型的新闻样本。

  张喜福的幸福生活
  10月9日下午,记者来到玉环县下陡门村一个既普通又特殊的居民小区——“新民小区”。说它普通,因为小区里有警卫室、卫生室等常见的社区服务设施,也有保安、义务夜巡队等小区安全保卫组织;而说它特殊,则因为住在小区里的每个居民,都是来自五湖四海的外来务工者。
  来自安徽的张喜福已经在玉环待了整整6个年头了,从孑然一身到目前幸福的三口之家,他一直就住在玉环第一个外来人口之家——如今的福山“新民小区”。
  “我现在早把自己当成玉环人了。”张喜福笑着说,白天和妻子外出工作时,小区里有专业的工作人员负责安全巡逻工作。晚上,他就和小区里的其他居民一起,每月轮流值班,参加小区的义务巡逻队。而每当国庆、中秋等节日,小区还会放电影、搞联欢,活动还真不少呢。“玉环就是我的第二个家!”他说。
  “住在这里我们可安心啦。”来自江苏徐州的韩大姐,3年前便和丈夫一起来到玉环打工,当时由于还没有“新民小区”,所以和许多老乡一样,在打工地附近的双庙村找了一间狭小的出租民房住了下来。“那时住的地方卫生条件差,还有小偷,上班的时候都担心家里被偷。”
  听说下陡门村建了个专门为外来务工者准备的“新民小区”后,韩大姐夫妇便抱着试试看的心情跑过去打听。“房子租金可便宜了,我和老乡都能承担得起。”韩大姐告诉记者,18平米大小的出租房里,煤气灶台、卫生间等设施都很齐全,而公共设施、环境和当地人住的小区几乎没什么区别,于是,她和丈夫毫不犹豫地搬进了社区。
  记者了解到,到现在为止,玉环县已经建成32个或大或小的“新民小区”,其中能容纳3000人以上的有8个,1000至3000人的有16个。今年,玉环还有28个“新民小区”正在建设之中。

  “民工代言人”姚明花
  在义乌务工的江西妹子姚明花,这几年来一直是媒体关注的焦点人物:2002年,姚明花成为第一位当选为义乌市人大代表的外来打工妹;2005年5月,姚明花又当选为义乌市人民法院的人民陪审员。
  义乌市拥有全国最大的小商品市场,支撑着小商品市场的是遍布全市的各类生产企业,只有68万本地人口的义乌市,依靠80多万来自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外来务工人员,推动着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姚明花,原籍江西省玉山县。她现在还清楚地记得,十几年前她刚到义乌时,象她这样的外来打工妹,只能在生产一线任劳任怨,晋升管理层想都不敢想。对当年选举投票的场景,姚明花至今还历历在目。她说:“选举的时候下着大雪,我自己不敢去看,担心选不上。当时镇上放了投票箱,外来人员都可以投票,公开选举。当我得知我已经被选上时,眼泪都落下来了。”
  姚明花的激动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她是义乌市大陈镇4万多名外来务工人员第一次自己投票选出来的人大代表。作为外来工实现政治权利的重要尝试,2002年12月28日,姚明花同另外11位外来打工者一起被选为义乌市人大代表,从此结束了该市流动人口无人当选人大代表的历史。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省暂住人口总量约为1200万人,其中相当一部分暂住人口在暂住地有了稳定的工作和生活基础,逐渐融入当地社会。在这样的背景下,他们平等地参与暂住地居民民主政治生活的愿望更加迫切,而“第二故乡”善待外来人员的种种举措,更加激发了暂住人员为当地社会经济和平安建设出力的热情。

  川妹子当上了调解员
  嘉兴市南湖区凌塘社区有个外来人员调委会,管事的都是外来人员,管的事也都是和外来人员有关的矛盾纠纷。
  凌塘社区有3000多名外来人员,他们绝大多数集中居住在徐王公寓。租住在这里的川妹子王洪菊是个热心人,也特别爱管“闲事”,平常听说哪家哪户吵吵闹闹,她就会上门劝架、调解,一来二去,社区干部遇到涉及外来人员的矛盾纠纷,就会想到王洪菊,请她共同参与解“疙瘩”。
  今年6月,徐王公寓外来人员调委会成立时,王洪菊成了调委会成员之一。
  谈到这个调委会,社区书记孙文江很是自豪:“我们这个调委会可是在司法部备了案的,是正儿八经的一级调解组织。”当初,社区干部在处理纠纷时发现,很多外来人员之间的矛盾纠纷,由于环境和生活圈子的差异,当地干部在与当事人沟通时往往不得要领,而一些涉及到外来人员和常住人口的纠纷,身为当地人的社区干部又往往会被认为缺乏公信力。正当大家为这一问题苦恼时,社区干部发现,社区里还有不少王洪菊这样热心肠的外来人员,把他们吸收到调解组织中来,或许就是解开这个难题的好办法。于是通过层层推荐,一批在外来人员中有一定威信的调解员产生了。
  这些调解员的专业水平也许比不上社区的老调解,但在实际工作中,他们的作用却不能小看。四川来的小刘经常在外打牌,夫妻感情不好,妻子小产后患上了抑郁症,小刘看着妻子就更不顺眼了,经常对她拳打脚踢。王洪菊找上门去,先是拿出川妹子的辣劲,把小刘一顿痛骂,然后搬出自己那位安心工作没有不良嗜好的老公做榜样,几次劝导下来,小刘低下头认了错。
  眼下,这支调解员队伍全部都是义务劳动,没有一分钱报酬,但王洪菊和她的同事们还是干得很欢。“我们都是从家乡出来打工的,来到这里哪个不想多赚钱,好好过日子?但看到和我们一样出来打工的人,为了一点点事就闹纠纷,我们当然得站出来尽些义务。”
  今年国庆前夕,嘉兴市政府原则通过了《关于加强外来务工人员服务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试行)》,决定进一步调动外来务工人员的积极性,在嘉兴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

  我为“第二故乡”守平安
  李斌至今忘不了去年这个时候与街道党委副书记来永平的一次对话,这次谈话后,他正式成为嘉兴南湖区东栅街道的治安协管员。
  去年,东栅街道在招录治安协管员时作出了一项大胆的决定:只要是住在东栅的,不管是常住人口还是外来人员,一律可以平等地参加考试。经过考试,李斌入围了。面试时李斌告诉来永平,自己一直向往成为警察,自己的父亲在老家也是一名治保主任,来东栅5年了,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有了感情,很希望能为“第二故乡”的平安出一份力。
  这位四川来的杂货店小老板最终如愿以偿成了东栅的治安协管员,同期还有8名来自全国各地暂住在东栅的年轻人被录取。汪农刚在当上协管员前是个送奶工,天天走街串巷,如今穿上了协管员的制服,也是天天在一家家出租房之间奔走,但感觉完全不同。“老乡们都说我真走运,能有这样一份工作,都羡慕得不得了。”其实协管员的收入并不见得比以前送奶时多,能穿上这样一身制服,更多的是一种荣誉感,还有一份被信任的感觉。
  “这支队伍啊,确实不一样。”来永平表扬起这些外来人员协管员时从不吝啬。今年8月初,一名外来务工者的孩子在河边偷钓时不幸溺水身亡,引来了大批外来务工者围观,当时现场矛盾一触即发。这些外来人员协管员到达现场后,分头把守入口,用家乡话劝导围观者散去,没多久事情就得到了正常解决。按照以往的经验,如果处置不当,事情很容易演变成本地协管员和外来人员的冲突。
  晚上9点以后,汪农刚、李斌拎着橡胶警棍、提着电瓶灯,开始在建新村夜巡。对于这些外来协管员来说,在这个村子里,住着他们的妻女、老乡,也住着土生土长的东栅人,这都无关紧要,他们是在为自己热爱的这个小村守护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