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0月12日,星期四(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第二版:时政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我替补为火炬“保驾护航”
本报记者 徐晓

  10月11日 地点:杭州 多云
  早上6点多,省委宣传部宣传处副处长朱庆文的一个电话,把我从熟睡中叫醒。他说,原定于9点开始的火炬传递仪式提早到了8点,让我们千万不要迟到。按照行程的安排,今天火炬传递到杭州武林广场。
  7点三刻,我赶到武林广场,但仪式已正式开始了。事后同行告诉我,因为参加仪式的不少人还要赶着去上班、上学,所以又把时间提前了。
  我到的时候,火炬传递正准备开始。这时却发生了一个小小的插曲:原定的火炬手还没到,堵在路上了。朱庆文副处长看到我也正穿着同一服装,于是让一名火炬护送手代替火炬手,而让我再一次为火炬“保驾护航”。杭州的学生接过火炬时,我仿佛看到他们接过了历史的重担。
  仪式结束后,我一直在想,当年红军长征时紧急情况一定不少,突然遭遇敌人、急行军等等,但他们一定不会出现迟到的情况,是什么支撑着他们呢?其实很简单,就是他们头顶上那颗鲜红鲜红的红五星。红五星放射出的熠熠光芒,是不屈不挠的长征精神的生动写照。
  如今的不少人,把贪图享受、不思进取作为生活态度,有失诚信时总能找出种种借口,还将自身的挫折归根于社会的浮躁……这时候,想一想长征吧,想一想70年前的那些人和事,或许会生出截然不同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