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6月20日,星期三(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第十五版:旁听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收藏古宅的“独行侠”

  口述:王保进 整理:陈卓

  近8年来,他抢救了70多幢明清时期的古宅;为了它们,他经历了无数次死里逃生;今天,他想把这些古宅在杭州安个家,建个江南古建筑博物馆。

  “噢,是吗?好,你尽快把照片发给我吧。”
  采访间隙,王保进接到不少电话,其中一个,让他两眼放光。那是他的“线人”发现了一处新的古宅,问他有没有兴趣。
  王保进,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位“在文化行业里做事的杭州人”,却像个独行狭一般,一头扎进了一场抢救民间古建筑的行动中。近8年来,他收下了70多幢明清时期的房子。
  现在的他已经不像以前那么“愣头青”了——一听说有新线索,无论多远,也不核实,就直冲过去,结果跑了不少冤枉路,吃了很多大头亏。现在,他让对方先把照片发过来,看个究竟才决定是否出手,因为他要把精力集中放在已经收购来的70多处古宅的安置问题上。他希望,能让这些古宅子留在杭州。

  路边交易的旧木材成了“导火索”
  事情的缘起往往很简单。
  7年前的一天,我去兰溪诸葛八卦村旅游。在该村道路旁的旧木材交易市场,我看见工人们正从卡车上卸下一批有精美雕刻的木料。上前一问,原来因挡了高速公路的道,一清代古宅被拆除,其构件运到这里当破板旧料卖。
  当时我的心就颤了一下。我赶紧打听,单诸葛村这个旧木料市场,每年拆运来的木料里就包含了几百幢旧房子的构件。我问正在卸货的老木工,这个古宅还能拼凑回去吗?老木工说,所有的木料都在,应该能复原。
  我立即下了狠心,无论如何要把这两大卡车木料,不,是积淀着200多年文化内涵的古建筑构件买下来,运到杭州。
  尽管还不知道运回来能派什么用,但我知道,中华文明的历史证物绝不可以变成路边交易的旧木材,我还知道,不救下这些东西,我的心会滴血。
  就是从这个时候起,我开始了一场被人称为是“独行侠”般的文化献祭仪式。
  从那年起,我让旧木料市场的小老板提供信息,一个人开着车,坐着拖拉机、小“摩卡”,踏遍浙江中西部、徽南地区、赣州地区的山岙乡村。
  其实很少有人知道我收下这些宝贝背后的艰辛。好几次,我差点把命都搭上。
  一次到江西去看一幢古宅子,晚上,我开车到镇上住宿,当车开到堤坝上时,我实在太累了,加上天黑看不清楚路,突然感觉车子往下直冲——车滑到湖里去了。刚才还昏昏欲睡的我一下子被惊醒了。当时车门已经无法打开,幸好车窗还能摇下来,水性还算好的我好不容易从车里挣脱出来,游到了堤坝边。眼看着车子渐渐沉入湖底,捡了一条命的我当时就想,我这到底是为了什么?
  收购古宅的一路上,我几乎遇到过所有人们能想到的险恶:被拦路抢劫、被人痛打……有时我也奇怪,为什么那么多死里逃生的经历还是没能阻止自己停下脚步?
  
  木结构的中国古建筑不易保护
  后来,我想通了,也许是因为我比大多数人都明白:古建筑究竟珍贵在什么地方!
  我们现在重点保护的大多是名人故居,但其实,民间还有很多没能成为文保单位但仍具有很高文物价值的古建筑精品。
  中国古代建筑多采用木结构,我想这很大程度上是从取材方便、建造速度快的角度考虑。另外,中国传统文化也在其间起了很大作用——木头更为自然,与人更为亲近,而石头似乎多用于墓地,不太吉利。
  但木结构建筑不如石质的坚硬长久,不利于保存,这是中国古建筑存在的明显缺陷。
  在这种情况下,不用说再远些的宅子,即使是明代的建筑,能完整留下来的就已非常稀少。我们现在能看到的保存较为完好的,多是清代的建筑。
  近代以来,除了战乱破坏,其他的人为活动也对古建筑造成不小的影响。民国时期,不少人为了使居住更为舒适,对一些明清古宅进行了改造。太多的雕梁画栋又毁损于“文革”
时期的“破四旧”。经济发展了,一些地方的文明却在消逝——拆了古宅造大道、建高楼、开发新景点的事情已屡见不鲜。
  我承认,中国古代建筑从居住的舒适性上讲,还有不少让现代人无法接受的地方,比如很多房子没有窗户,也无法安装空调。所以,不少散落在乡间的古宅就渐渐失去了吸引力,人们纷纷搬出迁入新宅。屋顶的瓦片因风吹雨打、猫鼠攀爬而弄得凌乱缺损,也没人及时补救,久而久之,屋顶的防护作用减低,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木头特别容易腐烂和虫蛀。
  这便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越是没人住的宅子就会越来越不适合人居住。这是一种放弃的破坏。
  村镇规划也冲击着这些老宅的生存空间。
  幸好,这几年来,政府越来越重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没有过去,就没有将来。
  至于我,有多少能力,做多少事。
  
  不想靠古宅做生意
  很多人奇怪,我为什么就对这些老宅子情有独钟。
  我曾亲眼看着安徽有幢老房子倒下去,那时候真有对不起先人的感觉。那时候就想,只要我有能力,多救一幢是一幢。这东西不是想收就收的,除了要有一定的经济实力,还要有毅力: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探索,不断地追寻,无论受什么打击也要坚持下去。
  我的妻子和孩子都在国外,收集和安置这些古建筑几乎成了我工作之外最重要的事。
  各地也有知道我兴趣的朋友和“线人”,一听说有合适的古宅,第一时间就会通知我。没想到,收不住手了,就这样越收越多。
  也有人以为我想靠收这些老宅子赚钱。说老实话,我敢肯定,这些老宅子会升值,甚至可能会出现天价,但谁也不知道那一天什么时候到来,我想,至少要到大多数人都认识到保护历史文明的重要性的那一天吧。可那时谁知道我在哪儿呢?所以,如果说是投资,我还真不如投资别的,回报得快,还不用这么折腾人。现在,别说挣钱,花钱还来不及呢。这些老宅子收来了就不能不管啊,维护、修缮,都要专门的师傅,这些费用往往不低于买下一幢宅子的价钱。
  
  其实更希望看见原地保护
  有一次,我听说浙西有个地方有一间明宅,是一个团体固定的聚会场所,但房屋因遭受了白蚁的侵袭,已有危险,当地有关部门已打了报告请求拆除。
  一听到这个消息,我就坐不住了。一旦开始拆除,那这幢宅子就再保不下来了。
  我赶紧赶到那边,和他们洽谈,最终决定买下这个古宅。付了定金后,我请专业人士来拆解屋子。
  可没过多久,就有人向当地文保部门举报,说有人在拆文保单位。文保部门的人马上赶来了,让我立即停止拆除。
  我向他们解释,因为白蚁侵袭,当地准备拆除老宅,我觉得它很有历史价值,拆了太可惜,才决定把它迁建到异地保存起来。何况,我绝对不会做违法的事情,在这之前,我已经充分了解过,这并不是文保单位。我还向他们提了建议:其实当地还有一些类似的、具有一定历史价值却没有列入文保单位的古宅,如果能做一次彻底的普查,发现确有值得保护的就列入文保单位,会让这些古宅得到更有力的保护。
  不久,我得到了消息,文保部门开始在当地进行文物普查,那幢原先被我“相中”的明宅申报了文保部门。当地还退还了我的定金。
  说句心里话,听到这个结果,我比买到那幢宅子还要高兴,因为我始终抱有一个观念:建筑可以搬迁,但历史环境无法搬迁,原地保护终究是最完美的保护。
  我为什么要买那些古宅?还不是为了保护!目的达到了,而且还超乎了预料,多好!
  
  愿望是建一个“江南古建筑博物馆”
  有个朋友收藏了一套“十里红妆”,就是以前江浙大户人家嫁女时的嫁妆,他想做个自己的博物馆。我一想,我也收了那么多古宅了,如果建一个博物馆,能让更多的人分享它们,也算是对这些年来执着付出的一个交代,这辈子也算是做了点事情。
  经过近8年的努力,我抢救出即将销毁的70多幢雕工精美、风格各异的明清时代古民居、古厅堂、古祠堂、古戏台、古亭阁,还有上千件古石雕、古家具、古匾等与建筑有关的摆件。我把它们搬运到了杭州,在余杭区仁和镇买了20亩工业用地存放着。这些,都是为了营造我的“江南古建筑博物馆”。
  可这些古建筑再精美,堆在仓库里也只是一堆木料。更麻烦的是,对以木结构为主的中国古建筑来说,最好的保护是尽快重建起来。我专门请了一帮老木匠、老雕匠进行修补抢救。同时,我不得不为我的博物馆寻找合适的安放地而奔走。
  这些年来,我一直努力想让博物馆有个着落:融入古运河改造、纳入旅游度假区或是建在西溪湿地……虽然都有了眉目,可终究,因种种原因都没有落实。
  如今坐在那些已搭建起来的古建筑旁时,无奈甚至无助的感觉悄悄淹没了我。把这些古建筑建在与周边环境格格不入的乡镇工业用地上,实属无奈之举。我还在龙坞大清谷门口的山边租用了10多亩农业用地,在上面搭起了6幢古建筑。我承认那些是违章建筑,但我实在想不出救急的办法了:那些木料已经露天堆在那边几年了,不搭起来就要烂完了,只要土地一落实,我一定立刻给它们挪个踏实的地方。
  其实,就是这些搭建起来的少部分古建筑,还被一些人发现了,重视了,宁波、舟山、千岛湖的一些地方,都动员我把古建筑博物馆建到他们那里去。最近上海世博会也有人来和我洽谈,想用这些古建筑作为世博会的展馆,说那将是最具中国特色的展馆。
  可我觉得,毕竟自己生活在杭州这个富有文化底蕴的城市,我想把这个馆建在杭州,因为它们一定适合杭州,杭州也一定适合它们。

  主持人的话
  这是一个名为“旁听”的栏目,特别推出“听你的人生故事”。或许你的故事特别坎坷,或许你的故事特别感人,或许你的故事给人启迪。一个故事,一段人生。心情热线:85113675,你的故事,有我在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