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6月6日,星期三(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第十六版:绿地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让我们一起经历辉煌
本报首席记者 陈卓

  “鲤鱼跳龙门”越舞越有劲,嘉善田歌越唱越嘹亮,昌化鸡血石越雕越鲜活……
  6月9日是我国第二个“文化遗产日”,在纪念日到来之前,我省透露了民族民间艺术资源的“家底”:从数据上看,“宝贝”众多——1473种民族民间艺术种类,11537项项目;同样抓人眼球的是,濒危和已经失传(或消亡)的项目数字,分别是2606项和552项。
  目前,不少包括民族民间艺术资源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乏人: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生存状况较差,一些身怀绝技的老艺人年逾古稀,很多独门绝技面临失传消亡。
  传承是最好的保护。
  6月1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开始施行,进一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纳入了法制化轨道。据了解,《条例》共7章48条,分别从保护职责与保护经费、名录与传承、保护措施与管理、科学研究与合理利用等方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规定。

  抢救布袋戏唯一的“香火”
  一米见方、小巧玲珑、雕梁画栋的小舞台,装搭在一只戏箱背上,周围蒙布,只留下一个舞台口。接着,几十个小木偶就开始了活灵活现的表演,能把观众逗得高兴不已。
  这就是布袋戏,木偶戏的一种。很多人并不知道,这可是靠技术高超的艺人在镂空的小舞台屏风后面单独操作完成的。表演的时候,艺人把戏偶装进手套,用食指、拇指和中指分别伸进木偶颈端和左右手衣袖里操作。与此同时,艺人的双脚还要操作乐器进行伴奏。因仅一人操作,此戏又名单档布袋戏,俗称“掌上戏”。
  据说,这种戏从闽南传来,以平阳、苍南为中心,辐射泰顺、瑞安、洞头等地,念白多用闽南话。
  “戏笼道具一肩挑,一人表演全村看。”这种布袋戏非常受浙南山区百姓欢迎,人气旺的时候,有这种绝技的艺人自然也不难寻。以前,平阳、苍南未分家时,全县就有近100个布袋戏班。同时,因为苍南和平阳一带融入了当地的提线木偶、说唱、讲书等艺术成分,具有浓厚的地方文化气息。这种独特性,让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的布袋戏又多了一层乡土色彩。
  可是,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这样的戏班子,如今越来越少了。另一方面,起源地福建,现也已找不到这种单人表演的艺术形式了。也就是说,平阳苍南一带仅存的那些“家底”,很可能就是布袋戏唯一的“香火”。
  抢救性的保护势在必行。
  徐兆格是平阳县原文化馆退休干部,卓乃金是平阳县木偶剧团老团长,为了调查布袋木偶表演艺术,他俩可是跑遍了全县15个乡镇、50多个行政村。他们采访了40多位木偶老艺人和30多位木偶老艺人的遗属,还走访了现存的30多个民间布袋戏班,终于记录下了40多万字的有关资料,拍下了1400多张照片。
  据了解,平阳苍南两县保存此戏传统剧目300多本。目前,“单档布袋戏”已经申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老群文干部成了收集“遗珠”的骨干
  这只是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调研中的一个例子。
  有一组数据可以说明问题。
  2003年,我省在全国率先起步开展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的热潮,历时3年多,到去年年底,全省共投入普查工作专业人员17931人次,业余骨干52490人次;普查乡镇、街道1515个,占全省的乡镇、街道99%;普查村、社区26064个,占全省村、社区总数的80%;访问“五老”(老干部、老教师、老艺人、老工匠、老土地)32694人次……
  抢救性地收集这些“遗珠”并非易事,其中有很多不为人知的辛苦和心血。
  张金生是平湖市曹桥街道文化站干部,已经50多岁了。然而他在这次普查中表现出来的热情和干劲却让很多年轻人望尘莫及。他靠着一辆旧摩托车,走村串巷,一边调查一边记录。为了调查丧俗和民间吹打的相关情况,他一方面做好老艺人的思想工作,另一方面深入丧事人家,拍照片、记乐谱,获得了大量的珍贵资料。
  文成县的包圣高,一天内来回爬了近16个小时的山路,为的就是走访当地民间老艺人,普查《飞云湖洞背洞传说》;该县的罗静荣和郑永忠等普查人员在抢救民间艺术“集锦头通”中,听说珊溪镇有位老艺人已经年高病重,住进了医院,他们赶紧把“工作室”搬进了医院,在老艺人病重的时候帮助照料他的生活,等老艺人病情好转的时候就加紧进行普查记录。就这样,经过七天七夜的“贴心”调查,“集锦头通”完整地保存了下来。
  在这次的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工作中,全省许多相关的专家和群艺馆、文化馆(站)的干部,以及一些参加过上个世纪80年代民间文艺调查的老群文干部,成了骨干力量。

  保护老艺人让民间艺术后继有人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而能将之一年年、一代代传承下来的,“人”的因素尤其重要——民间老艺人,其实是最为生动的文化载体。在普查中,最让普查人员高兴的事情之一,是发现“传人”,最让他们痛心疾首的事情之一,是“传人”早已驾鹤仙去。
  衢州市柯城区在普查中发现,严村有一位唱西安高腔的传人严帮镇,已近90高龄,还能唱一些“西安高腔”的片断。江山市在廿八都镇发现有五六名村民,都能以洪亮的腔调歌唱当地山歌,年龄最大的已过80岁。杭州市余杭区在普查中发现了已经消失60年的塘栖皮影戏表演老艺人,仍保留着皮影戏表演的艺术……
  各地在普查中,通过找传人的线索,顺藤摸瓜,发现了一大批扎根在山村水乡的民间老艺人。惊喜与遗憾总是并存的:能找到的这些老艺人年事已高,身体状况也不太好,不过,对过去掌握和熟悉的民间艺术依然情有独钟。
  于是,针对这些老艺人的生存状况,抢救性的保护措施也展开了。
  武义县为了抢救保护“武义萱昆”,对第一代“武义萱昆”老艺人徐五连先生演唱的昆曲《通天河》等多个曲目录音后制作成碟片保存,还专门举办了抢救昆曲专场演出,演出了11个“武义萱昆”折子戏,全部现场录像。
  传承老艺人的绝活,各地有各地的绝招。有的地方老艺人带起了徒弟传艺,好让珍贵的民间艺术后继有人。长兴县在老艺人的倾心指导下建立了12个百叶龙传承基地;嵊州市对民间职业剧团进行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尊重和激励民间艺人对越剧艺术的传承;杭州市余杭区政府在2006年命名了33名“民间艺术家”,为他们发放每人每年1000元的政府津贴;海盐县也为演唱“骚子书”的老艺人固定发放政府津贴。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中也专门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和传承单位,应通过提供必要场所、给予适当资助、促进交流与合作等方式给予支持。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有突出贡献的代表性传承人,除授予相应荣誉称号外,可给予适当的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