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5月30日,星期三(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第十六版:绿地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揭开一座火山一夜埋葬一座古城的悲惨往事
庞贝古城:被埋葬的文明重现杭州
本版撰稿 本报首席记者 陈卓

  这里曾是繁华盛世的杰出代表,这里也曾是巨大灾难的降临地。
  人们无法忘记美丽的同时,也记住了痛苦。而在1900多年后,由这种痛苦转化成的美,再次震撼世界。这就是庞贝古城,这个在18小时内被火山湮没的古城神话般重见天日。
  6月6日至8月31日,我省迄今为止最具重量级的国外大型文物考古类展览——《庞贝末日——源自火山喷发的故事》意大利大型文物考古展,将在西湖美术馆展出。
  心存历史的厚重,带着对解析历史之谜的热切,再去看看那些让人神往的展品,庞贝一定能激发人们的热情。
  
  一个被火山灰掩埋了1900多年的奇迹
  庞贝的地位,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形容并不为过。
  “罗马”这个名字,尤其对于西方人来说,既是一座城、一个帝国,也是一个文明、一个时代,是从古至今千百年来的典范文明和时代。“罗马和平”时代,达到了古代西方世界生产力的最高水平。而“丝绸之路”的开通,也使中国和罗马(大秦)有了接触。
  其实我们不难推断出,罗马城市遗址将会有多么丰富。
  这些遗址中,帝国首都罗马(即今日意大利的首都罗马市)自然首屈一指;但千百年的天灾人祸,让这些古迹文物基本都已遭受相当严重的毁损。不过,这里留下了一个意外——那就是那座在公元79年被火山灰完全埋葬了的庞贝城。
  当时,意大利南部维苏威火山的空前大爆发把庞贝城及其附近几个小镇深埋于厚达数十米的火山灰中,反而使这些1900多年前的城镇得以比较完整地保存下来。
  从18世纪中叶开始,庞贝古城一经发掘而重见天日,便成为研究罗马文明和罗马艺术的最重要遗址。
  在史学家的考证和精神指引下,我们可以在脑海中描绘出这样一副盛世图景:当庞贝城被埋没之前,哪怕一天、一个小时甚至一分钟,这里还是罗马首都以南相当繁荣的旅游避暑胜地。庞贝人口不过数万,但城内外豪华别墅甚多,公共设施亦很齐备,城内的会堂、广场、神庙、剧场、浴池、市集、凯旋门等皆有一定规模,其艺术水平在某些方面比之首都罗马亦不逊色。
  
  古城墙体的红色是期待揭开的谜
  尤为可贵的是,像壁画之类极难保存的文物,在庞贝却有大量的、几乎是完好如初的遗存,成为研究西方古典绘画的最重要资料。
  自文艺复兴以来,希腊罗马的绘画艺术,一直是学术界非常关心又争论颇多的一个问题——因为在庞贝壁画出土之前,古典壁画遗物几乎无一留存,人们能看到的只是一些希腊陶瓶上的图画。而庞贝壁画的出土使这种状况有了一个根本的改变。
  在火山灰掩埋的墙壁上,墙面壁画反而有相当部分奇迹般地保存下来,不仅比较完整,而且色彩鲜艳。庞贝壁画中有不少仿自希腊名画,因此它成为我们了解希腊绘画的一个重要渠道。
  更重要的是,庞贝壁画较全面地反映了罗马绘画在其鼎盛时期的成就。经过3次风格的转变,第四种风格的作品是庞贝壁画遗存中最精美的。它的制作集中于庞贝被毁之前的二三十年间,有的甚至完成于火山爆发的当年,所以按留存机会而论,它也是保存数量最多的。它们的内容侧重反映社会生活情景,如城市风光、广场景致、工艺活动、戏剧角色、酒宴情况、花园、港湾、食桌、文具等等,都情趣十足。
  是什么原因使得1900多年后的今天,庞贝古城的城墙墙体的红色依然能保持色彩绚丽?这是科学家长期以来的一个疑问。这些灿烂无比的红色,就像是留给后世一个耀眼的谜。

  一夜埋城的历史还会重演吗
  地质学家:如何抵御地质灾害
    
  一本日记:描述一次最著名自然灾害
  “公元79年8月24日,庞贝城与往日一样,又迎来了一个酷夏的早晨。
  天蒙蒙亮,石铺的大道上,川流不息地行驶着从农村和海边来的满载蔬菜和鲜鱼的马车。不久,居民们起床了,开始了一天的紧张劳动。用现在的计时单位来说,大约在8点以后,大道上车马人流,顿时热闹起来。孩子们成群结伙地夹着书本上学校。男人们去面包坊、漂染坊劳动。妇女们上街买东西,圆形竞技场里有角斗士在格斗。大剧院里在上演一出歌剧……呈现出一派和平安宁的景象。
  中午,维苏威火山突然喷发,前后持续8天,火山灰毫不留情地将庞贝城和埃尔科拉诺城掩埋,这两座城中近半数居民遇难。”
  这是庞贝的“最后一天”。
  据说,当时罗马舰队的指挥官,以著37卷《自然史》而扬名的学者老普林尼,也不幸遇难。而他的侄子,年仅16岁的小普林尼亲眼目睹了维苏威火山爆发,并将所见所闻和他叔叔老普林尼遇难的经过写信告诉历史学家塔西图斯,从而使后人对庞贝城的末日情景有了见证记录。
  “当时的情况,应是地壳构造运动造成大量的岩浆等物质从火山口喷出来,因而地面下沉,庞贝城沉入了海底。这种地壳运动太强烈了,对人们来说,灾难来得太突然太猛烈了。”省地质学会高级工程师说,就是因为那本《普林尼日记》,才使得这场人类历史上最著名的自然灾害得以记载和流传。这也是西方最早的地震记录。
  
  两千岁月:对于地质历史来说实在太短
  自然界在不断运动之中,导致地质环境发生变化,当这种变化达到一定程度、其产生的后果会给人类和社会造成危害,这就是地质灾害。如我们平时听到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塌陷、地面沉降等就是。广而言之,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地震、火山喷发、地球升温也是。
  “两千年,对于人类文明来说,如此漫长;但对于地质历史来说,又实在是太短了。”
  这两千年来,人类文明发展突飞猛进,对全球地质环境造成诸多影响。但地壳运动除局部范围较为活跃外,整体来说仍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在地质背景基本不改变的情况下,虽然人类仍然无法影响和改变地壳运动,但我们再也不是对自然灾害无能为力了。”
  专家介绍,科技进步使人类在面对自然灾害时,能够通过事先预防的措施把损失减小到最低限度,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提供可靠的保障。
  如今,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有相关监测网点,如通过发现地温、压力等等的异常情况,来预测可能发生的地震级别和火山喷发。
  近年来,人们对地质灾害及其危害性认识越来越重视和深入,不少国家已经或正在编制本国的单类或综合类地质灾害分布图。我国许多省、市、自治区、县都已编制了单类或综合类的地质灾害分布图。综合性的全国地质灾害分布图也正在编制中。
  
  三件大事:预警系统、法律保障、常识普及
  2004年年底,东南亚海啸爆发所带来的巨大伤痛,让全世界再一次深刻意识到预警预报的重要性。因此,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灾预警系统,也是目前中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迫切的任务之一。
  当然,保护环境是我们人类同样应该做的。如今,一些大型水库的建造、过多过密的大型建筑建造等人类活动,也会引起局部的地震、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地质环境平衡的破坏是造成地质灾害的原因。
  到目前为止,我国已制定了《环境保护法》、《矿产资源法》、《土地法》、《森林法》、《草原法》、《水法》、《基本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从法律层面保护和管理地质环境、预防和减轻地质灾害。
  专家说,在我国,普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同时,普及灾害常识同样重要。这样,将有益于防灾、减灾活动,同时能帮助人们在面对灾害时有效自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