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9月6日,星期三(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第十六版:法苑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寻找永不褪却的红色
《新长征路上的浙江人》拍摄花絮
本报记者 朱乔夫

  《新长征路上的浙江人》是今年开年以来浙江广电集团第一个大型新闻行动,从今年4月至10月,浙江卫视的《浙江新闻联播》栏目和《新闻超视》栏目连续播出专题拍摄内容。
  在长长数月的拍摄活动中,摄制组沿着红军长征的足迹一路前行,跨越江西、湖南、广西、云南、贵州、四川、甘肃、陕西8个省。以推进式报道和每周一期的特别报道,以及长征沿线大型直播活动等节目形式,分红、绿、金3线交织进行。红线是追寻之旅;绿线是发现之旅;金线为感动之旅。
  目前,这场2006年度我省广播电视系统最大的新闻行动已完成大半,为此本报记者采访了该节目的负责人、浙江卫视新闻中心专栏部副主任黄小裕,将拍摄路上鲜为人知的幕后故事收集整理,以飨读者。

  压力重重
  “这次行动的出征仪式是在今年4月18日举行的,不但杭州、瑞金两地同时直播该活动的启动暨出征仪式,省委常委、宣传部长陈敏尔还为本次行动题了名。”黄小裕掩饰不住兴奋地告诉记者。
  她清楚地记得,出征仪式当天,来自浙江几大高校学生志愿者以及11个市台新闻志愿者近200多人齐聚浙江广电集团中心草坪,和位于瑞金叶坪革命遗址现场的浙江卫视出征队员一起宣誓。当天,在瑞金,94岁高龄的红军老战士刘家祁还到现场为出征记者授了旗。
  实际上,这场跨越8个省、近50个县的大型电视报道工程,从今年3月份就开始紧锣密鼓地行动起来了。
  由于这次报道行动的镜头既要对准长征路,又要对准长征路上的浙江人,还要对准自己,承载实在太重,黄小裕戏称自己差点得了抑郁症。
  从3月开始,黄小裕就带队出去踩点了。
  黄小裕说,摄制组正式出发开始拍摄的确切时间是6月7日。摄制组10个人分4路陆续出发,分别是江西、湖南、广西和云南。
  整个摄制组只有两辆车。商量之后,只能先保证首批出发江西的阿福一行,到达江西后,车辆立即返回杭州,再随老沈一行赶赴湖南。
  进入7月份了,任务看上去不但没有一天天减少,反而越来越重了。糟糕的是,整个摄制进程并不如当初计划得那样顺利,沿路的浙商,不少也不像当初那样信誓旦旦,都不太愿意上镜头。

  被困百石
  6月7日是开拍的第一天,坐了将近10个小时的车后,阿福一行终于在江西的广昌落脚。20来岁的记者超超对广昌的惟一印象就是:拉开旅舍的窗帘,看到广昌的河水已经快要泛滥了,一问服务员,说已经下了很多天的雨了,都在担心这里的房屋会不会被水淹。
  第二天中午,他们到达了当年红军长征的集结出发地——于都。
  小县城里到处飘散着长征的气味:长征大道、长征东路、红军大道等等,据说,这里有一半以上的人都和长征有关联。开始,一切都非常顺利。
  但到了第6天,被超超称为“这辈子应该不会忘记”的事情发生了,摄制组在一个叫百石的小村庄里被困了24小时。
  由于找不到人带摄制组去百石,他们走了很大的弯路,加上当地刚闹过洪水,去百石的路,不是一般的难走,他们尝试了无数种办法,结果还是走错了。
  在一个叫金鸡村的地方,他们请了一位老乡带路。但前方的路已经被洪水吞没了,只能掉头再从一个叫“大桥”的镇子走。超超说,她现在还能感觉到她的胃像是被颠到了嘴巴上,头和手臂不停地和车窗发生碰撞。“脑袋撞到车把手上,眼泪竟然不自觉地流下来了,赶紧擦了,实在是有点丢脸。”那次经历让超超至今难忘。

  “一条被子”
  “应该是7月12日吧,在做了整整3个多小时的‘松骨运动’之后,我们终于到达湖南境内,虽然还是窄窄的柏油路,可在我们眼里,简直就是高速公路了。”老沈表情夸张地说。
  这天,他们一行来到了湖南汝城县一个名叫沙洲的村庄。这是红军长征中,著名的“一条被子”故事的发生地。
  1934年11月的一个傍晚,在沙洲村,3位女红军拉着一名农妇的手,依依作别。几天前,红军部队在沙洲驻留,农妇热情地接待了她们。农妇家里也很穷,但面对3个姐妹,她毫不吝啬。
  “大姐,你有剪刀吗?”
  女红军把自己的棉被剪成了两半,在她们的执意要求下,农妇只好收下了。
  “大姐,等革命胜利,我们会带一整条被子来看你的。”那一年,农妇34岁。这一等,农妇等了57年。
  老沈眼眶湿润了。“每年的这一天,她都会来到村口。她自己也知道,无情的战火或许早已夺走了她们的生命,但她还是义无反顾地等待,一年又一年。”老沈说。农妇的孩子告诉老沈:“母亲老是说她们会回来的,她们会拿一床新的被子回来的。”
  老沈听到这里,再一次哭了。
  1991年,农妇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这名农妇叫徐解秀。

  寻访红军
  7月30日,是黄小裕一组进入贵州省黄平苗族侗族自治县采访的第二天,该县的旧州镇是一个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古镇。1935年的冬天,朱德、周恩来率领几路红军在这里住扎,并在老街上开仓放粮。
  在那里,摄制组找到一位今年88岁的老红军谢祖安。摄制组来到叶绿坪村,村口那间全村最破旧的黑色木屋就是老人的家。黄小裕走进了这间破木屋,柴堆边的角落里,放着一张床,床上挂了顶脏得发黑的帐子,床边上还横着一口棺木,除此之外,屋里没有其他摆设了。
  交谈中得知,老人是15岁当的兵,当时他是儿童团团员,做的是医护工作。当黄小裕问老人,是否还能回忆起当时儿童团的事情,老人定了定神,突然张开他那仅剩两颗牙齿的口,唱了起来:“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要为真理而斗争……”
  尽管音调已经不准,尽管声音严重发颤,但是在老人唱歌时,那双原本十分浑浊的眼睛里,刹那间放出了充满激情的光芒。
  老人和他的儿子住在一起,每月只有200元的政府补贴,他的孙子是一个智障儿童。据摄制组成员了解,谢祖安是贵州省黄平县目前惟一健在的一位老红军。
  据黄小裕介绍,目前各路记者在江西、湖南、广西、云南等省的拍摄任务已经基本完成,余下的贵州、四川、甘肃、陕西等省的拍摄工作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她笑着告诉记者,摄制组的成员们已经从一开始的畏难情绪变成了现在的恋恋不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