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5月18日,星期五(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第一版:精华新闻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为平安出力 住进新公寓 得己之所得
“新浙江人”的典型幸福样本
本报记者 姚力 通讯员 沈寅弟

  作为沿海地区的经济大省,浙江对外来务工人员一直充满着吸引力,他们中的许多人较长时间地在浙江工作,浙江也成了他们的第二故乡。我省开展平安创建工作以来,这些为浙江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的“新浙江人”,他们对浙江的平安感受是怎样的?他们在浙江过得幸福吗?近日,本报记者就此采访了几位外来务工人员,来一探他们的内心感受。

  汪良英:能为杭州的平安出力是一种幸福
  “能成为一个新‘杭州人’真好。”最近,这句口头禅总是挂在汪良英的嘴边。汪良英是杭州一家餐饮店的外来工,她已在杭州待了好几个年头了,几乎成为地道的杭州人。但是,以前她总觉得自己是外地人。真正觉得自己差不多就是个杭州人这个感受,是从她报名参加了杭州望江街道组建的外来人员平安巡防分队后才开始有的。
  “真没想到我也能够为杭州的治安出力,这是很神圣的一件事啊!”汪良英说,来杭州这么多年了,总觉得自己该为杭州出一份力,这样也能得到周围人的认同。前不久,她看到望江街道正在组建“外来人员平安巡防队”,她抱着试试看心态报了名,并顺利地被选中,成了治安协管员。
  “带上袖标走在小区内巡逻,总能看到别人信任的眼神,当然自己肩上的责任也重了。”汪良英告诉记者,成为巡防队员后,每天走街串巷,已成了她的“必修课”。前不久,辖区的一条小巷内一水果摊主与买家发生了争执,围观的人群把小巷堵得“水泄不通”。正好巡逻经过的汪良英立即上前劝说群众不要围观,当人群渐渐疏散后,她又开始对争执双方进行调解劝说工作,当派出所的民警赶到时,她已把冲突平息了。周围的群众对汪良英主动调解平息纠纷的本领还纷纷翘起了大拇指。
  “能为‘第二故乡’的平安出一份力,还能让我们得到大家的认同,我真的很满足。”汪良英说这话时笑得很灿烂。
  幸福感剖析  物质生活是否优越并不是幸福的决定因素,外来人员能得到周围人的认同,这种幸福感或许比物质上的富足还要让人觉得开心。

  周安已:住进公寓后感觉就像城里人一样
  “来浙江打工没多久,没想到还能像城里人一样住进公寓。”5月14日傍晚,记者在永康经济开发区的“职工之家”见到了刚下班回家的周师傅。来自湖北农村的周安已在永康一家企业里工作了整整3个年头。他告诉记者,几年前刚来永康的他,虽然靠着自己的手艺在一家企业谋得工作,但总是要为自己租房的事担忧。前不久,企业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在经济开发区内为外来务工者建起了8幢职工宿舍,宿舍里卫生间、厨房等一应俱全,他和许多工友一起搬了进来。
  “住在这里我们可安心啦。”周师傅说,白天他外出工作,小区里有专业的工作人员负责安全巡逻。晚上,他就和小区里的其他居民一起在食堂用餐,饭后还可以在小区内的图书馆阅读,在灯光球场打球。“住在这样的小区内真的很知足了,在浙江打工真好。”周师傅由衷地说。
  记者了解到,到现在为止,像这样的“职工之家”在永康已经建立了311处。“新浙江人”与当地居民和谐相处,正逐渐融入到当地的社会生活之中。
  幸福感剖析  安居乐业是许多外来务工人员首选的幸福指数,他们觉得生活过得是否滋润最主要的就是看是否居有定所。

  张宗华:得我所得是一份踏实的幸福
  “在这里干活就是踏实。”在长兴县的一个建筑工地上,刚过20岁的河南民工张宗华一边向记者展示他的“工资卡”,一边对记者介绍说。从去年年底开始,他的工资是直接从项目部领取,而在以前,自己每月工资都由班组长发放。“我们农民工最开心的事,就是能每月按时领到工致。”
  小张说,如今闲着没事的时候,他总爱翻着自己的“工资卡”,计算这个月初到现在挣了多少钱,到了月底能寄多少钱回家。记者翻看了小张的“工资卡”,上面粘贴着小张的照片和身份证复印件,每本“工资卡”印有12个月的工作日记,小刘每天的工作内容和应得工资都记录得清清楚楚,每天都由班组长签字盖章,并由小张本人确认。建筑公司项目部每月审核一次,每月发放工资时再由项目部和小张在“工资卡”上签名盖章。
  “‘工资卡’可受我们农民工欢迎了,建筑老板也喜欢。”小张解释道,以前工人能拿多少工资,都根据班组长报上去的金额发的,工人对工资数额有不同意见,根本没地方说,说了也没用。工人们还担心,班组长拿到大家的工资后会不会挪作他用甚至卷款逃走,因为这样的事他们已听说过好多了。现在有了这张工资卡,他们再也不用怕拿不到工钱了。
  “再打一年时间的工,我就能回家盖房子了。”小刘充满憧憬地对记者说道。
  幸福感剖析  幸福感与收入水平有很大关系,更和得己之所得密不可分。和一些地方恶意拖欠农民工工资相比,能按时足额地得到劳动报酬,“小张们”确实很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