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总在风雨后 温州干部群众抗灾自救精彩瞬间
距“桑美”在温州苍南登陆已经有13天了。在过去的这13天里,灾区的情况时刻牵动着全省人民的心,社会各界也纷纷伸出援助之手。而温州尤其是苍南当地群众,更是在第一时间投入到抗灾自救中。 接下来您将看到的,是近几天来发生在温州的一些感人片段,串起了当地群众的兼爱之心、自立之志,也让每一个心系灾区的人对他们的未来充满信心。
重建家园
马站:掀去的屋顶又盖上了瓦 8月21日,笔者再次来到“桑美”登陆的苍南马站。 在受灾比较严重的朝阳路、顶魁村等地,许多废墟已被清理干净。一些仅被“桑美”掀去房顶或一角的房子,有的已经修复完毕,有的重新架起了房梁…… “我这里修得差不多了,就剩下几片瓦还没摆。”在朝阳路,正在房顶铺设最后几片瓦的叶老伯见到笔者,满是汗水的脸上露出了笑容。他家的房子被“桑美”掀去了屋顶,记得上次采访他时,他一脸苦涩地说:“房子塌成这样子,真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另一处废墟前,两名六七岁的孩子正在用刀背削着父母从废墟里整理出来的砖块上的石灰,因为这些砖块还要用来建设新家。 在顶魁村,已经出现了许多帐篷和简易房。一片数百平方米的空地上,一群灾民正在搭建另一座简易房,骨架已经搭建完成。工作中的村主任黄敦安说,这简易房是镇政府出资建的。 据悉,马站全镇受损房屋的危房鉴定已经完成。对全镇的受灾重点村,镇里决定建设新村,目前也已经基本完成了新村的规划和测量工作。一些村已经开过村民座谈会,统一了新村建设方案。 舥艚:援建队“送”来过渡新房 蓝色的屋顶,锃亮的彩钢墙壁和乳白色的塑钢窗户……走进苍南县舥艚镇山塘村村口,一幢幢崭新的过渡房让人眼前一亮。一个安置点前,一张过渡房分配红榜前围满了人,不少孩子早已跑向已经搭建好的房子,东摸摸,西看看。 山塘村共有281户,1108人,在“桑美”超强台风中,房子全倒、半倒和严重损毁的有138间,有200多村民无家可归,是全县受灾最严重的行政村之一。8月18日上午,中建五局三公司的70名员工带着10多卡车建材进了山塘村。“我们带来了发电机等设备,还有席子、蚊帐、蚊香、干粮等生活用品。”现场指挥陈勇说,由于村里全部没电,自带的一台发电机远不够用,最后在村干部的帮助下,工程队又租借了一台发电机。 “来的当天晚上,看到很多村民没房住,露宿在道坦或几十人挤在祠堂里,我们的工人很有感触,所以大家都拼命干活。”69名工人分成了5个小组,每天赶工到夜里12点,早上4点多就起来。原本半个月才能完成的工作量,仅4天就完成了。 看到这些干着重活的援建队小伙子们每天仅以方便面充饥,村民自发凑钱买菜煮饭,邀请他们到家里吃上一顿便饭。21日中午,有22名工人被71岁的冯张尾老人请到了临时搭建的家里吃饭。 据悉,此次温州市建设局共组织10个建筑公司在苍南受灾最严重的10个村援建特困灾民过渡房共500间,预计25日前将全部完成。山塘村的43间过渡房建设进展顺利,首批29间已于21日晚交付使用。 金乡:重修校园巧布局 “老师,学校被台风打成这样,开学时,我们还有学上吗?”在苍南县金乡镇城东完小的校门口,一群孩子正焦急地往里张望。校长苏苗存摸摸孩子的头,微笑着说:“放心吧,9月4日,我们一定准时开学。” 台风“桑美”让原本就很简陋的这所小学遭受重创:4间教室、2间办公室坍塌,北边教学楼屋顶上几乎“片瓦不留”。但没过多久,老师们就给校园理出了新的布局:旁边的庙宇暂时用作食堂;一楼受损较轻的教室先整理出来供孩子上课;在操场上搭建5个简易教室,教室里清理出来的杂物可用来填地基;将校门外那片荒田填平,用来做临时操场。 一张学校“灾后自救进展情况一览表”清楚地记着:“开工日期:8月16日;项目:清理杂物;竣工日期:8月17日;责任人:饶丽斌。”苏苗存手中类似的“责任状”还有很多,包括修理教室、搭建简易房、水电安装等,全部严格规定用工时间和责任人。 “责任状”背后是一张张提前完工的“时间表”:简易房打地基只花了一天半;3间办公室、3间教室清理仅用了两天;4间教室瓦片两天就搭建完毕。在接下来的一个星期里,学校还准备将简易棚搭建完毕,做好操场的围栏。
生产自救
现在加把劲,什么希望都有 下午两点,日头毒辣辣地晒在田埂上,也晒在苍南县马站镇中姑村村民黄素云的身上。不过,想到9月初就该给家里的菇棚和西红柿大棚播新种,从凌晨4点多起就在倒塌的菇棚里忙活的黄素云,不觉又加快了动作。 在匆匆修好房顶后,37岁的黄素云和丈夫董家城就把所有的心思都扑到了生产自救上。受“桑美”影响,黄素云家500多平方米的菇棚和6亩多蔬菜大棚全部倒塌,损失惨重。“第二天过来一看就想哭,这下子怎么办,一家人的生活都没了着落。”使劲眨了眨发红的眼睛,黄素云又低头拔起棚架上的钉子。 按照正常进度,把架子上还能用的毛竹整理出来,再重新架好菇棚,需要一个月的时间,而这将意味着明年初的收入也会泡汤。为了和时间赛跑,在请不到帮手的情况下,夫妇俩把15岁的儿子和两个外甥都发动了起来。 “多亏了村里的干部。赶上时间的话,明年养菇和种西红柿的收入就都没问题。”满头大汗的董家城抽空向笔者咧嘴一笑。这个不善言辞的农民反复说,要不是村里12日就开了灾后生产自救动员会,驻村干部一遍一遍给大家讲自救的必要,讲恢复生产的希望,可能自己两口子还在抱头痛哭呢。而现在他们只有一个念头,就是赶紧把菇给种上,把损失减少。 董家城所在的中姑村,有312户1200多人口,以种大棚西红柿和养菇为主要经济收入。一场台风,全村300多亩大棚和2.3万平方米的菇棚受损,直接经济损失近2000余万元。为了让大家尽快从伤心绝望中走出来,不等不靠开展自救,中姑村“两委”颇费了一番心思。除了召开自救动员会,县农业局驻村干部曾慧贤和村支书董克新、村委会主任陈维宣还忙着烹制“定心丸”:经过几天的奔波,在温州市副食品办的支持下,全村所需的西红柿种和菇苗已经落实到位,只等村民搭好棚即可种下。
八方援手
村民主动捐出老屋的两万片瓦 为了把自家的2万多张瓦片捐献给县内其他受灾比较严重的乡镇,8月21日,泰顺县司前镇台边村39岁的村民邓云超把母亲接到了新房,腾空了老屋。 邓云超的老房子位于村东,虽然已经被定为危房,但所有的瓦片都是去年刚换上去的,有2万张左右。前两天,邓云超从电视里看到超强台风“桑美”对泰顺县一些乡镇造成了重创,许多群众因买不到瓦片而无法翻修被台风损坏的屋顶。他当即决定,把老屋上的瓦片和木材全都捐出来,帮助本县灾民。他的这一想法得到了家人的理解和支持。 邓云超告诉笔者,把瓦片送到最需要的灾区去,发挥它本该发挥的作用,才是他捐助的初衷。为了捐出2万张瓦片,他已经跑过县里和镇里的有关部门。目前老房子已经腾空,就等着那些需要瓦片的灾民通过当地镇政府和他联系,把瓦片运走,实现自己的心愿。 耄耋老人塞进一片心意 他们是一群平均年龄超过75岁的老人,他们中有不少是孤寡老人,平时一直省吃俭用。得知灾区苍南、平阳等地灾民生活困苦后,这群老人献出了自己赤诚的心。 8月21日上午,鹿城区洪殿街道敬老院的老人们举行了一场募捐活动。95岁的孤寡老人张祥凤从口袋里掏出一块泛黄的手帕,小心地在膝盖上放平,颤巍巍地打开,手帕里裹着25元钱。老人捏紧这25元钱,小心翼翼地将它塞进了募捐箱。“我们在这里这么舒服,他们太苦了。”捐款时,老人一直重复着这句话。 “早几天就有人陆续送钱到办公室,说要转交给灾区,有的老人捐了钱,结果自己身边仅剩下几角钱。”敬老院院长林碎英也早有发起募捐之心,不过担心老人们经济能力不够,一直没提,反倒是老人们先提了出来。 88岁的黄凌波老太太就是发起人之一。老太太说,她在报纸上看到灾区的情况后心情很沉重,就和几位老人商量着出点心意。“一块、两块都没关系,主要是我们尽心了。” 当天,敬老院里的49位老人共募集了1921元。 新温州人献上浓浓情意 “轻轻地捧着你的脸,为你把眼泪擦干……”8月20日下午,全部由外来务工人员组成的“温州电台《温馨好时光》节目温馨听友团”,通过一场特殊的赈灾义演,向灾区人民表达了自己浓浓的深情。不到10分钟,150多名新温州人就为灾区人民募捐了3681.5元。 轮椅缓缓地停在募捐箱前,杨菊英将手中紧紧攥着已被汗浸湿的100元钱,轻轻地放进了募捐箱。她是广西人,嫁到温州已经有17年了。在这个团体里,大家都叫她杨阿姨,她的积极乐观一直鼓舞着身边的每一个人。一个多月前,杨菊英突然右脸面瘫,现在还在恢复期,她说:“我知道这点钱微不足道,但哪怕能给灾区人民多买一片瓦片,给灾区孩子多买一支笔,我也会感到十分高兴的。” “将军湘菜鱼头王”的20多名员工也在经理刘胜的组织下,为苍南灾区捐款1005元,而这些来自江西、湖北等地的员工,他们自己的月工资也不过650元。 本报综合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