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4月27日,星期五(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第五版:深度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城市更名改姓 期待机制把关
陈丽平

  民政部区划地名司副司长孙秀东近日透露,《地名管理条例》修订草案已上报国务院,正由国务院法制办征求各方面的意见。
  人人都想有一个好名字,城市也如此。
  4月8日,云南省思茅市有了新名字——普洱市。
    “此次更名一是实现了历史的回归,二是为了重振普洱茶雄风。”普洱市有关负责人这样解释更名理由。
  更名前,云南省政府广泛征求了相关州市、相关部门人员的意见,并举行了专家论证会,取得了广泛的认同。但是,更名也曾引发了不小的争论。

  改名背后蕴藏利益诉求
  普洱市是驰名中外的普洱茶的故乡,不仅有世界上最原始的野生大茶树,而且还有光彩夺目的茶文化,在茶叶的栽培、加工和茶质检测中,更是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此次更名赞成者很多。他们认为,更名至少有3个好处:秉承了历史渊源、尊崇了民族意愿,也实现了群众夙愿。此前,思茅市各级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也多次提议更名。
  但是,也有人对更名不以为然。在普洱市生活了30多年的王先生就是其中之一。他说:“虽然普洱茶产业已经成为思茅的富民产业,但是改个名就能让普洱茶重振雄风吗?再说,有多少机关、企事业单位需要改名?有多少店铺、广告需要重新设计?这一系列花费无疑是巨大的。”
  “思茅市能否通过改名获得张家界和九寨沟那样的成功,要等待实践的检验。值得强调的是,张家界等城市更名后名声大噪的成功之例,并不仅仅缘于更名,而是还有其他方面的一系列配套工作。”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杨建顺分析说。
  杨建顺认为,思茅市更名为普洱市,看似简单的名称变更,其背后却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利益诉求。“这一选择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值得支持的”,理由很简单,普洱茶的广受欢迎,将在一定程度上助推该市提升知名度,为其带来相应的旅游等经济利益,“当然,这是理论层面的推测”。

  传统地名文化保护意识缺乏
  据了解,几千年来,我国的行政区划保持了相对稳定,一大批地名被世世代代保留下来,但近年来各地不断出现更名热。
  随手翻阅资料可以发现,十几年来改了名的县市,已经有长长的一串了:
  湖南的大庸市更名为张家界市、四川的灌县改为都江堰市、福建的崇安县改为武夷山市、海南的通什市更名为五指山市、四川的南坪县更名为九寨沟县、辽宁的锦西市更名为葫芦岛市。
  有些地方还曾因为改名发生争执。将旅游业定为支柱产业的四川省稻城县和云南省中甸县争先恐后地向世人宣布,自己才是70多年前英国作家笔下那个叫香格里拉的世外桃源。几经周折,中甸县最终成功更名为香格里拉县。
  改名给城市带来了不同的影响。张家界、九寨沟等地,因改名实现了经济上的腾飞;而1994年10月,撤销了湖北省荆州地区、沙市市和江陵县设立的荆沙市,则因为原有市名中蕴含的丰富历史文化信息被淹没,而引发众多争议。两年后,国务院恢复了荆州之名。
  1986年颁行的《地名管理条例》规定,地名必须保持稳定性,除重要的、名不符实的或带有侮辱性、歧视性等非改不可的地名外,其他无特殊理由的地名原则上不改。
  “各地的更名热,需要客观、冷静地看待。”杨建顺说,就像有些人取了艺名的确成为明星,而有些人虽然取了艺名却依然默默无闻一样。
  “无论是发展旅游产业还是经营城市,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真正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长远发展与眼前利益有机结合的发展规划、科学有序的开发机制、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和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秩序。”多位业内专家表示,改名只是不起决定性作用的普通因素,不可能一改就灵。老地名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把老地名上升到历史文化遗产的高度来对待、保护。
                                   
  规范城市更名需建相关机制
  “地名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应当给予多方面的保护,包括从法律制度的角度加以保护。”杨建顺认为,应将地名管理纳入规划体系之中,尽快建立更加完备、科学的审批、备案规范和数据库,为该领域优质的公共服务奠定制度支撑。
  杨建顺说,从法律制度的角度来保护地名资源,主要在于提供相应的标准、程序、规则,进而确立公众参与和专家论证相结合的民主化、科学化决策机制。
  “现实中,有些地名的更名,既未在更改前广泛征求意见,又未在更改后及时公之于众,这就给人们的交流交往带来诸多不便,也使得民众对有关部门的独断产生反感,甚至认为这种盲目更改地名的行为侵犯了公众使用地名的公共权益。”杨建顺认为,应当把更多的决定权交给当地人民。地名的命名、更名过程中的民主参与机制的确立,当是《地名管理条例》修改过程中应当重点考虑的要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