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艳中国的浙江平安模式
策划:王树范 撰稿/摄影:史诗 蔡亮 志男
平安浙江的建设过程,就是不断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社会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及时调整思路,开拓创新,不断创新发展“枫桥经验”的过程。平安浙江的建设过程中,我省各地的新经验、新模式、新做法不断涌现,并产生了许多成为在全国具有示范意义的典型样板。
模式—— 综治进民企
“综治进民企”,是我省创新“枫桥经验”的又一重要成果,嘉兴市作为推进“综治进民企”工作起步最早的地区之一,在工作模式上作了大量有益的探索。2006年底,该市200人以上的规模民营企业,“综治进民企”工作覆盖率达到100%。通过“综治进民企”这种形式,绝大多数企业内部建立了综治工作网络,承担起企业治安防范、矛盾调解、安全生产、法制教育等职能,使“谁经营、谁负责”的社会治安法人责任制得到落实,强化了社会管理,促进了企业及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实现了企业发展、社会稳定、职工满意的“三赢”目标。 探访: 村企联动的综治工作站 以盐官大潮闻名的海宁市,民营经济同样如大潮般蓬勃、充满生机。 海宁市政法委副书记李明华向记者介绍了一组数据:到目前为止,全市930家规模以上企业全部完成了“综治进民企”工作。 村企联动的综治工作站是海宁正在全面推广的综治经验之一,华丰综治工作站是斜桥镇4个综治工作站中最早成立的,工作站指导3个村1个社区53家规模以上民营企业的“综治进民企”工作。综治站最大的特点就是政府、企业共同出资。“大家把建站当作了自己的事”,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人们记忆犹新:“2005年11月,附近的企业,有的出砖瓦有的出人工,大家一起把工作站撑了起来。”地处华丰村的卡森集团抽调2个员工带薪到工作站工作,“财大气粗”的卡森还每年向工作站提供2万元经费。附近的小企业则一起凑钱成立了见义勇为奖励账户,用于对巡防队员、保安的日常奖励。企业为什么这么热心工作站的建设?老板们的回答是:企业既然建在村里,就不可能和周围大环境割裂开来,工作站也会产生效益。 工作站成立以后,租住在村里的务工人员工作之余有了人管理,企业保安室的工作也有人监督了,光靠一家企业自己想管又管不起来的事,工作站做到了。附近一个企业女工多,以前到了夜班下班时间,厂区附近经常有不三不四的人在闲逛,而厂区保安又无能为力。综治工作室成立后,每天派人在下班时间到厂门口蹲点,几天下来,再也没有骚扰女工的现象了。 现在,斜桥镇一共建立了4个综治工作站,一旦出现情况,4个工作站实行联动。去年,斜桥派出所打防控各项指标位列全市第一,这其中就有工作站工作人员的功劳。有了企业支持,工作站的装备条件也鸟枪换炮:防暴头盔、强光手电、户外巡逻5件套等一应俱全。
模式—— 民情沟通日 随着浙江经济的发展,浙江农村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随之而来的,是农民民主意识的不断增强。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如何满足农民兄弟对民主权力的需求,浙江省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 2005年11月,衢州市常山县率先推出了“民情沟通日”制度。每月10号左右,县乡村三级干部都要到农村去,听取农民意见。一年多来,全县各村共反映问题近万个,已经解决和落实的占问题总数的92.5%,农村信访量下降了五成,有力地促进了和谐农村建设。 探访: 县委书记来到农民中间 常山县何家乡黄岗村的村民们最近特别高兴。因为就在前些日子举行的“民情沟通会”上,他们迎来了一位特别的客人——县委书记金运成。更让村民们兴奋的是,县委书记还和大伙坐在一起,一同商量修路、修渠、春耕等农民们最关心的事儿。 在村委会简陋的会议室里,闻讯赶来的村民把书记围在中间。谈话的重点集中在了村里平整土地等问题。黄岗村有一个230多亩的土地平整项目。这片土地原来都是良田,每年可以出产10万公斤粮食,如今却因为一些历史原因,成了长满杂草的荒地。村民们告诉金书记,如果要开垦这些田,来回要走15里山路。现在年轻力壮的劳力大都外出打工去了,剩下的老年人和妇女吃不消跑这么远的路,只能眼睁睁看着荒地干着急。 “村里人早想再挖一条近路,只有三里,可是得开山,还得占点田,所以一直没弄。”有人说。 “大家反映的问题,我们这几天已经实地看过了,正在想办法解决,请大家放心。”书记的一席话让村民们鼓起掌来。 王行云激动地对金书记说:“书记啊,那条路,我爷爷那辈就盼着修,我爸爸那辈也想修,都没修成。我现在70多了,不知道能不能在活着的时候看到路修通啊?” “能!一定能!我们回去马上想办法,大家一起努力,把路修通,把渠修好,把荒地变良田!”房间里再次响起热烈的掌声。 打开天窗说亮话,沟通带来新和谐。“民情沟通日”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如何更进一步发挥“民情沟通日”的作用,让这项制度好上加好呢?常山县各级政府又动开了脑筋。 最近,白石镇新安村村两委忙着走访各个自然村,就该村今后五年规划征求群众意见。在沈家自然村,村民余新政等人对今后村子如何接轨新都工业园区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村干部随时随地下来听取村民意见,这种沟通方式我们很欢迎!”余新政满意地说。 建立了村级民情沟通流动站,这正是“民情沟通日”制度在白石镇的延伸。“我们的目的是,变被动为主动,拓展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的管道,更主动发动群众参与、融入到民情沟通日活动中,形成互动的局面。”镇负责人说。 在招贤镇,村民们想反映点事,不用非得等每月10号这个固定的“民情沟通日”到来,而是可以随时找到说话的地方。
模式—— 外乡人融入主流社会 “将管理融入服务之中。”绍兴市越城区横桥村的“横桥模式”是我省众多外来流动人口管理方式中的一个亮点,其精髓则是由原先的“控制型管理”向“服务型管理”转变。“本地人,外地人,都是绍兴的主人。”如今,这已是每一位生活在横桥村的外来务工人员境遇的真实写照。 探访: 服务化管理让横桥受益多多 横桥村常住人口1864人,而住在这里登记在册的外来务工人员有1845人,两者基本是1:1的状态。 “专用信箱”让信畅通无阻 “这是村东老赵的,这是王小贵的……”在横桥村警务室的门口,记者碰到了警务室管片民警金建光,他正在门口的暂住人口专用信箱里取信。在横桥,居住在村子里的所有的外来务工人员的书信来往都用这个统一的信箱——暂住人口专用信箱。 原来,去年11月份,金建光为重庆来横桥务工的老王做暂住证的时候了解到,老王一直都用信件与老家联系。可由于出门在外的他居住地址不稳定,寄信地址成了老王最头疼的事情。“为什么不统一建立一个信箱呢?”老王的烦恼让金建光灵机一动,于是,“暂住人口专用信箱”便挂在了警务室的门口。住在横桥村的外来务工人员如果寄信地址不方便,可以统一让自己的信件寄到专用信箱。 如今,每当有信来,每天都要到自己辖区“转悠”的警务室5名协警或金建光就会及时把信送到外来务工人员租住的地方。 “免费中介”让房子租得方便便宜 暂住人口专用信箱边上设立了“横桥村待租房屋信息”栏。 “刚来的外来务工人员经常为找不到房子着急。”金建光指着信息栏告诉记者,为了方便外来务工人员找到满意的住处,他们在去年的11月份推出了租房中介免费服务。 免费租房中介让外来务工者和村民得到实惠的同时,也给横桥村警务室的相关工作带来了方便。因为警务站为外来务工者介绍好房子后,他们的暂住证等一些证件往往都一起办理了。“这可为我们节省了不少时间呢,”金建光笑着说,加上他们实行的是主动上门办证,横桥村入住3天以上的外来暂住人口办证率为100%,全村现在1845名暂时住人口的信息,警务室里都有详细的记录。 “我们的做法其实很简单,对流动人口就是把‘控制型管理’转变成‘服务型管理’,”横桥村书记王宝明笑着说,而自从两年多前开始逐步推行一系列服务性管理项目之后,村里的治安、卫生、经济等各方面都比以前好了许多。“开展治理以来,村子里一起刑事案件都没发生,而去年光租房就为本村的老百姓带来了100多万的收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