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7月14日,星期五(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第一版:精华新闻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三个帮教样本书写的归正历程
台州市路桥区峰江街道司法所帮扶归正人员侧记
本报记者 曹志男 通讯员 应栋波

  从一无所有到家产百万的个私老板、从一无所长到身怀农技的种植专业户、从无家可归到生活安定的企业员工,在台州市路桥区峰江街道,3个原本对大墙外的新生活充满不安的归正人员,在街道司法所“经济上扶助、技术上支持、心灵上关怀”这样的全方位帮教下,脱胎换骨般地转变了命运的角色。
  “下午有一批废旧机电拉到厂里,你和小王负责好装卸。”记者见到胡青(化名)时,手戴名表、身穿名牌、一副老板派头的他,正在自己的拆卸厂院子里忙前忙后地安排着接下来几天的生意。而有谁能想到,6年前刚刚走出大墙的胡青,却一度对自己未来的生活一脸迷茫。
  因为打架斗殴,当时只有18岁的胡青被判了8年,由于没有技术特长、家里经济条件也不好,2000年出狱后的他一时觉得无所事事。这时峰江街道司法所所长罗永君第一个出现在了胡青面前。“所长帮我在一家拆卸废旧机电的厂里找了一份开铲车的工作。”胡青告诉记者,正是这个安排,让他不仅对生活重新燃起了希望,更让他在厂里学到了不少技术。一年之后,胡青辞去了工作办了个拆卸厂。因为有了技术,再加上司法所工作人员在资金方面帮他牵线搭桥,拆卸厂从原先只有几万资产的小作坊慢慢变成了现在拥有百万资产的企业。
  告别了胡青,记者来到了街道司法所办公室,正巧碰到了同样曾经因为打架而被判刑的郑斌(化名)。所长罗永君告诉记者,这个以前连种花都不会的年轻人,现在已经成为拥有5亩橘树林和5亩葡萄园的“庄园主”了。
  “我是来向罗所长求救的。”见到记者,郑斌有点不好意思,他告诉记者,这几天有几株橘树的叶子突然发黄,自己又查不出什么原因,就跑到司法所,请他们帮忙联系农技人员。“我知道自己也能去找农技人员,但罗所长他们找的我更放心。”郑斌说,从他种第一株橘树开始,司法所的工作人员便一直在技术上帮他联系专业人员。
  听到罗所长帮自己联系好了农技人员,郑斌起身告辞。“今年的葡萄快熟了,到时候你们一定要来啊。”记者从郑斌的话中听出了他的自豪和感激。
  “面对重头再来的崭新人生,我们永远是你们的后盾。”这是峰江街道司法所所有工作人员对每一名归正人员的真诚承诺。而记者在采访了今年62岁的归正人员老徐之后,再一次深深体会了这句话的含义。
  老徐如今是当地一家企业的职工宿舍管理员,他告诉记者,每个月700元工资加上包吃包住,他已经觉得非常满足了。“我出来时已经59岁了,那么大年纪当时没一家单位要我。”老徐说,因为自己从小是个孤儿,所以刚出狱时他连个住的地方都没有,他甚至一度有了自杀的念头。
  此时,街道司法所的工作人员找到了老徐,在一次次的开导之后,他们还根据老徐在峰江“一无所有”的情况,帮他联系了合适他的岗位。“我现在可是一名厂里的正式员工了。”老徐指着穿在身上的工作服一脸的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