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月17日,星期三(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第十六版:绿地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写小说是因为生活中积累太多感触 写女人是因为女人犯罪的危害性比男人更严重
“红字系列”作家的悲悯情怀
本报记者 陈卓 文/摄

  他曾在省作协的登记表中,在学历一栏里认真填写上“小学”。如今,学历不断高升的他,已有近800万字作品问世,他的名字也常在当红电视剧中见到;他是省监狱管理部门的干部,一辈子做严肃事说严肃话,又满怀悲悯之心创作出一系列监狱题材的小说和影视作品。
  他就是张邦友,一位“只因生活中积累了太多感触才拿起笔来”的作家。
  
  创作是生活的补充
  这么多年来,张邦友一直没改脾气:见到别人尤其是弱势的人受了委屈,总想着自己能为他们做些什么,好让他们至少在心灵上有些安慰,写下他们的故事,也许是个好办法。在他的作品里,有法,有正义,更有情。
  最初写作的时候,张邦友还是个只念完了小学的毛头小伙子。“书到用时方恨少”,如饥似渴地大部大部读书,是为让自己的感情能顺畅地抒发。“创作是生活的补充,自从拿起那支笔,就再也放不下了。”
  张邦友所在的监狱管理机关,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很有距离感。“能拉犯人一把,就能洗刷他们的灵魂,让他们重塑人生。”张邦友创作的第一部电视剧《女警官》正是取材监狱,该片让更多的人从荧屏上认识了这些特殊的民警。
  在监狱系统工作,与犯人打交道让张邦友有机会比一般人有更多的机会窥见人性阴暗面;但同时,他也看见了比一般人要多得多的真情和希望。采访犯人,让他们将最深的痛、最隐秘的情呈现给一位穿着警服的人,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张邦友做到了,因为真诚的交流。
  这些人的故事让人唏嘘,也给人警示。

  她们可恨也值得同情
  “不少人问我,怎么老写女人、女犯人?其实我也写男人,但好像大家印象深刻的都是我笔下女人的形象。”张邦友承认,他对女性尤其是处于弱势的女性特别关注。
  “做什么能让你放弃随她而去的念头?”
  “那你能写一写云(化名)的故事吗?”
  刚(化名)的妻子去世,少女云陪着当妇联主任的同学上门探望,对这对父子的境况深怀同情,爱心继而转为爱情,坚持要和刚在一起。爱情遭到双方父母的竭力反对,两人逃到异乡。为保护自己的妻,刚对提出无理要求的人举起了菜刀。刚坐了牢,待产的云不被任何一方父母收留,好不容易生下的孩子又不幸夭折。云决定去监狱见刚最后一面,却被值班民警看出端倪,努力开导还为她捐钱。云深受感动,答应好好生活。但当云的父母逼她再嫁时,万念俱灰的她,喝下了农药。民警答应刚,在山坡上葬下云,让在监狱里的他能与之遥遥相望。
  张邦友清楚地记得,这篇对女子云的怀念文章《爱的悲歌》,终于帮助刚重燃生活勇气。
  太多这样的故事让张邦友感动,“重视人类感情的文字终究会感动人。”
  对于犯人,大多数人选择痛恨,张邦友认为“她们可恨也值得同情”。
  张邦友说,他所展示的每一个女人都是一本书,每一个故事都是在向社会发出呼吁:给弱势女性留一个生存空间。“据我的采访收集分析,不少女性罪犯先是受害者,后是害人者。”张邦友与人合作的《红蜘蛛》、《红罂粟》等,就因塑造了监狱里形形色色的女性罪犯形象,深受读者和观众的青睐,其“红字系列”的电视剧获得了巨大成功。
  “家,男人是顶梁柱,女人则是灵魂。就我看来,一个女人犯罪的危害性比男人更加严重。”
  
  忠实“粉丝”令他感动
  一次去新疆,当地导游说晚上不安排游玩项目,因为要早回家。
  “什么事情那么重要?”
  “我要去看《红蜘蛛》。”
  张邦友低头微笑不语。团友指指张邦友问导游,“知道他是谁吗?”
  当导游得知张邦友就是《红蜘蛛》的参与创作者时,几乎傻了。“原来是您啊,我们一家每天晚饭后就等着看你的电视剧呢。”
  “那我还能给你讲更多的故事呢。”张邦友看着导游的高兴样他也高兴了。
  一次在火车上,只买到“站票”的张邦友看见列车员正在售书,他的书也在其中。“这书卖得可好了。”话音未落,列车员忽然发现了什么,看看书里的照片,又对照张邦友看看,“难道你是……”
  于是兴奋的列车员愿意免费为张邦友提供软卧车厢,他难为情地拒绝了。“我们享得起福也吃得起苦。想听故事,就一起来听吧。”
  “我从没有想过自己会写那么多的故事,参与创作那么多电视剧。”曾经因为“生活比小说更精彩”而觉得不吐不快的他,坚持收集着材料居然集结成了“一辈子都用不完”的“宝库”。
  “写时当回事,写好就不当回事。”张邦友秉承的态度是,下笔前认真采访整理,下笔时专注琢磨,等真正出手后只希望能给读者带来一些感动,不计其他得失。
  因为文章中蔓延的人文情怀,张邦友成了读者愿意说说心里话的对象。他总会收到源源不断的来信和电话,当得知他是一位严肃的监狱机关干部时,很多人非常惊讶,既而更加感动。

  张邦友简介:
  现就职于省监狱管理局。1981年开始从事文学创作,擅长法制题材作品。独立创作和与人合作的作品有:长篇小说《女监风云》、《最后的通缉令》、《女子监狱》等;纪实文学《叩开监狱之门的人》等;电视剧本《女警官》、《红蜘蛛》、《红罂粟》、《毒孽》等。其作品曾荣获“金剑文化工程”文学一等奖、全国法制题材电视剧政府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