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月4日,星期四(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第一版:精华新闻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新年,第一次会见
本报记者 蔡亮/文 陈立波/摄

image

  1月2日,淅淅沥沥的小雨没有挡住思念牵扯的脚步。
  这一天是浙江第五监狱的会见日。一大早,省五监会见室门口就聚集了不少人。有的孤身一人,有的结伴前来,有的拖儿带女,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新年到了,陪正在这里服刑的亲人说上几句话。
  经过改建和扩建的会见室十分宽敞整洁,可同时容纳一百五六十名家属休息等待。室内摆放着由服刑人员设计编排的监狱文化宣传展板,图文并茂地展示着大墙内的生活。墙上挂着几大张光荣榜,上面贴满了获得上一年度改造积极分子奖励的服刑人员的照片。许多家属把目光投向了这里,希望能从中找到亲人的身影。接待台前,几位值班民警忙着为家属们办理会见手续,解答各种问题。
  会见的人群中,一位头戴小红帽的小女孩特别引人注目。她妈妈告诉记者,孩子叫琳琳,刚出生父亲就因经济犯罪入狱,一晃就是8年。如今,小琳琳上小学了,一直很懂事。这次元旦放假,她缠着妈妈要来这里看望爸爸。
  琳琳对这里的一切都十分好奇,她不停地问妈妈:“爸爸什么时候能来啊?我能和爸爸讲话吗?爸爸能不能抱抱我啊?”值班民警急忙通知了监区,让琳琳的爸爸快些到会见室来。看到爸爸,小琳琳抓着通话器不肯放手,记者依稀听到她那嗲嗲的童音:“爸爸,我得了三好学生了。”
  一位衣衫破旧、手提扁担的大爷站在接待台前不知所措。他衣服上滴着水,鞋上粘满了泥巴。值班民警上前询问后得知,这位刘大爷是从安徽省的一个山村赶来看望儿子的,他靠亲戚朋友凑的几十块钱做路费,沿途走走问问,花了一个礼拜时间才找到这里的。民警赶紧给他做了安排。
  与儿子见过面之后,刘大爷从一个编织袋里掏出几包饼干和方便面,又捧出一些花生和地瓜干,嗫嚅着托民警带进去。民警为难地告诉他,监狱规定不能在会见时夹带东西,不过他带来的自家弹制的棉花被褥不属违禁物品,“一定带到”。民警表态。
  临近11点,上午的会见时间快结束了。送走了爸爸,小琳琳在光荣榜里仔细寻找了一圈,末了失望地对妈妈说:“没有爸爸。”“爸爸说了,下次你来就能在这里找到他了。那时候我们就不用隔着玻璃和爸爸说话,他还能亲你呢。爸爸还许了个新年愿望,就是好好改造,早日回家与琳琳团聚。”妈妈说。
  记者知道,琳琳妈妈指的是表现良好的宽管犯。在楼上的宽管会见室,座位被布置成茶吧的卡座,家属和亲人能面对面说话。
  事实上,在这里,不管用什么形式见面都不是最好的。最好的见面方式,应该是在这扇冰冷的铁门之外,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