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4月17日,星期一(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第五版:深度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少年的心灯盼着妙手拨亮
本报记者 李稹

  “陆军在食堂买早餐,突然,孙明挤到陆军的前面插队,陆军相当恼火,叫孙明不要插队。但孙明不理陆军,还给陆军吃白眼。陆军顿时火起来,一把把孙明推出队伍。孙明也不示弱,两人就在食堂里打了起来。结果两人都受了伤,事后还受到学校处分。同学们,如果你们是当事人,你们会如何处理这样的冲突呢?”近日,杭州某初中心理指导站的田老师让同学们通过情景角色扮演,来进行心理健康引导。学生们实际演练后发现,在处理冲突的各种方式中,协商是最为有效的一种。
  中小学心理辅导站,被称为学生们的心理指南针,在学生们的心理健康方面起着积极引导的作用。
  为了加强心理辅导站的建设,4月初,首个浙江省心理辅导站建设暨个案辅导研讨会在杭州举行。会上,大家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辅导意识与辅导技能进行了交流探讨。

  心理辅导站走进中小学
  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状况与未成年人犯罪现象有着紧密联系。由于未成年人犯罪现象日趋严重,社会上更多的目光聚焦到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状况上。
  数据显示,浙江省未管所的收押人员数量呈逐年增长的趋势。面对这样的形势,中小学心理辅导站的组建步伐也开始加快。以温州为例,2001年,温州市只有70所学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到2004年,全市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校已发展到260所。在短短的三年时间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校数目增加了将近3倍。

  辅导站建设的三道难题
  学校心理辅导站的开设如火如荼,但其中不尽如人意之处也表现明显。近日,记者在杭州街头随机访问了30名中小学生,他们全部表示学校里开设有心理辅导站,但只有1名学生表示曾经去过心理辅导站接受辅导。
  凤起路上,一名初一的女生对记者说:“心理辅导站的老师是谁我们也不知道,所以就算有心事,我也不会和不熟的老师去说呀。”
  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指导中心负责人也对记者表示,心理辅导站还没有完全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这位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中小学心理辅导站建设的困难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一方面是学校、老师的重视程度不够。现在共有一万余名中小学教师获得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上岗资格证书。但真正从大学心理系毕业的不过几百个,大部分心理辅导站的老师都由班主任或任课老师兼任。对很多学校来说,升学率才是硬指标,他们认为没有必要聘用占编制的心理辅导专职老师。
  另一方面,没有专职的心理辅导老师导致这方面的职称评定等配套政策一直不完善。去年这方面有了新动作,将心理辅导老师的评级划归到德育评级中,但因为心理辅导课的很多硬指标不像文化课那样可以量化,心理辅导老师的大量工作来自一对一的谈心,很难有考核标准,所以这个群体被很自然地边缘化了。很多心理辅导老师在用一腔热情做工作,但没有激励机制始终不是长久之策。
  同时,学生的心态也很关键。现在学生对心理辅导站普遍有着抵触情绪。很多孩子对这种方式不接受,他们认为把心事告诉心理辅导老师是件挺没面子的事。

  解决难题的进行时
  面对心理辅导站建设的诸多难题,有关部门已经开始着手解决。
  在浙江省心理辅导站建设暨个案辅导研讨会上,台湾著名心理辅导专家林家兴教授与台湾专业心理与教育顾问王丽文博士受邀前来。他们为我省中小学心理辅导老师讲解了心理咨询技术与实务,还进行了个案分析与督导。
  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指导中心表示,“我们的心理辅导站建设从2001年开始起步,各方面都还不成熟,所以向成熟的地方学习很有必要,以后我们将定期开展这样的研讨会,学习先进的经验。”
  近期刚组建完成的“浙江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指导委员会”则为中小学心理辅导的师资力量注入了活力。这个委员会由省内6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委员及44位长期从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委员组成,协助省、市、县(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对各级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专业指导与评估工作。
  此外,建立一项基于统计分析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定期“工作通报制度”也已在设想之中。这项制度提出初步量化标准:各市指导中心每年应对本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建设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包括建立时间、人员配备、区域分布、工作进展等),递交省指导中心办公室,由省指导中心办公室依托教科院网站定期发布,以方便各地市参考比较,并在此基础上汇总形成“浙江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年度发展报告”,为政府部门决策提供参考。
  同时,对中小学心理辅导站的宣传工作也在加强中,希望能够激发同学们对心理辅导的兴趣。“现在我们尝试开设一些互动心理活动课,已经起到很好的效果,孩子们能在活动课上进行情景模拟,畅所欲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