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4月5日,星期三(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第十版:写真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一个平凡人的环保理想
本报记者 朱乔夫

  湖州市安吉县的剑山村,有一幢普普通通的小屋,在国内外引起了巨大反响——德国驻上海总领事芮悟峰与这幢房子的主人任卫中签署协议,出资1.6万欧元资助他再建两幢这样的小屋;日本早稻田大学原刚教授一行12人实地考察后则表示:一定要将这幢房屋“搬”回日本,让日本人从中得到启示。在国内,北京、上海等地的环保组织成员则络绎不绝地来参观、取经。
  3月30日,记者随小屋的主人、提倡家庭式污水处理系统的“环保卫士”任卫中,来到了那幢“环保屋”。

  做一名终生环保卫士
  任卫中是安吉航运管理站的一名基层党员,他的另一个身份是派驻到安吉县剑山村的一名农村工作指导员。当然,他还有两个特殊的身份,一是2002年福特汽车环保奖环境教育类二等奖获得者;二是团省委2002年度“省杰出青年志愿者”称号的获得者。
  任卫中从选择环保作为自己的目标开始,就决定终生做一名环保志愿者。他说他最大的理想就是要建一个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村。
  1990年,当他看到安吉境内丰富的山泉水白白地流失,而下游的人却在喝日渐污染的自来水时,就萌发了一个念头,为什么不把这些优质的山泉水运到上海让上海市民饮用呢?1992年,他给有关部门写信,详尽分析了从安吉引水入沪的可行性,但终因种种原因而被搁置。1994年,任卫中又提出绿化产值的生态定价问题,这与浙江省即将实施核算绿色GDP在理论上是吻合的。期间,他多次写信给当地领导,建议加强环境保护,建立生态示范村。如今安吉县确立了生态立县的发展战略,从某种程度上说,任卫中的愿望实现了。
  1998年,任卫中主动和复旦附中取得联系,在他的努力下,复旦附中在安吉县统里村设立了环境教育实践基地,为上海院校在安吉开展环境教育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尽管任卫中已经在环保领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任卫中认为农民建房是个大问题,钢筋水泥、粗制滥造的房子不但浪费了大量的自然资源,同时还危害了地球的生态系统。他决定建造一座生态环保屋,并以此推广环保理念。

  建造一座生态环保屋
  在剑山村,记者终于目睹了那幢神秘且令人向往的“环保屋”。
  在一条大溪边,四周被郁郁葱葱的绿竹包围着的一片极为幽静的地方,一座外表极像传统徽派建筑的房屋矗立在那里,从细致涂抹的外墙来看,这间房子似乎已经基本建造完毕。
  任卫中告诉记者,这座环保屋花了他10多万元,而主要的花费则是因为不断改进中的人工费用。整幢房屋外围墙体材料全部由黄泥搅拌石灰用模板夯实而成,不用粘土砖,不用钢筋和水泥。全部都是就地取材的,这些原本不值钱的泥土在掺入少量的黄泥和石灰后,成了上好的、没有浪费任何资源的建筑材料。房屋的地基则由河边捡来的鹅卵石垒成,同样不花一分钱。屋子里的梁柱则都用人工种植的杉木构建。
  走进“环保屋”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宽敞的天井,与古代民居天井不同的是,天井中间有一口古朴的井。可别小看这个天井,它能在室内环境与外部自然交流时进行人工调控。
  任卫中说:“冬天,在天井上加盖玻璃,天井下就是一个暖室;夏天,通过遮阳,利用穿堂风将天井中水井里冒上来的凉气送到室内,特别凉爽。至于水井,它既能解决饮用水问题,又能替代冰箱贮藏食物。而春秋两季,则天井敞开,光与能的利用就可以达到最大化。”
  记者看到,这幢二进式的布局就如同中国传统住宅,有着东西厢房,厢房顶层为宽敞的露台,而这个露台也是不简单的,它可以收集雨水。夏天,这些雨水蓄在上面能降低底层温度,而平时则通过管网用来冲洗卫生间。在这幢楼的二楼,记者看到整个都是木结构的,屋顶隔热层则用粽叶和米糠,屋顶则用木板配衬黑色沥青瓦。
  也许,有些人看了并不觉得特别新奇,但任卫中说,可不能小看了这样的“环保屋”,如果中国所有农村都用上这种房子,那我们今天就不可能听到什么能源紧张啦、环境污染啦等等让人烦恼的事情。
  任卫中说:“整幢房子比常规建筑节能50%,而且以后房子若拆除的话,大部分材料都可以回归自然,再度循环利用”。
  去年9月份,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亚太地区办事处总代表任达先生慕名来到安吉。在实地观看后,任先生这样认为:“这幢民居以古代传统的建造方式与现代元素有机结合起来,以人与环境的友好相处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有机结合起来,这种建造理念和建筑模式可在全球各个国家大力推广。”
  任卫中还告诉记者,前段时间,这幢生态民居的照片还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展出,国内外多家媒体特别关注这幢“环保屋”。
  在回杭州的路上,任卫中对记者说,他建这幢“环保屋”的目的,就是想做个榜样,为建设节约型社会出点力。接下去,他还打算再建几幢,让更多的人从中受到启发。是啊,人类要么对大自然竭泽而渔,要么悬崖勒马拯救自己,两者必择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