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3月22日,星期三(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第一版:精华新闻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求职黑名单”暴露招聘监管漏洞
刘妍

  前不久,一个名为“求职黑名单”的网站在多家高校毕业生中广为流传,成了一件炙手可热的“法宝”。许多毕业生对照着“求职黑名单”找工作,生怕掉进“求职陷阱”。
  一面是求职者在“求职黑名单”网站上痛快淋漓地揭露企业的“卑劣行径”,一面是被收录进“黑名单”的企业负责人怒斥求职者胡说八道。“求职黑名单”的存在是否合理?是否侵害企业名誉?又该由谁来为求职者规避陷阱出谋划策?
    
  这份“求职黑名单”来自名为“求职黑名单——中国求职打假专业平台”的网站,任何人都可以在该网站上举报“黑公司”。网站更新速度极快,现已达到62页,每页包含被揭“黑企业”20家。
  该网站创办者表示,自去年9月份创办以来,网站每日点击率都在2000IP以上,最多的时候可以达到一天10000IP。但是自由举报也让网站戴上了侵权的帽子,“上榜”企业纷纷控诉其散布不实信息、诋毁公司形象。现在,为了能让自己的网站长久地存在下去,创办者不得不在网站上发表公告:“请网友们发布信息的时候注意措辞!”

  知名企业进了“黑名单”
  “求职黑名单”的威力怎会如此之大?
  点击进入该网站,记者便看到一整页的举报名单,每一条举报信息包含被举报公司的名称、地址、联系方式以及揭“黑”者对其“劣迹”的描述。每条信息的末尾均注明“本条信息仅作参考”。
  网页顶端设有“反骗感言”、“骗子手段”、“求职注意”等小栏目。不仅如此,网页还按照城市地区进行了划分,只要点击你所要了解的城市,就可以看到该城市内有哪些被揭露的“求职黑企业”。
  在“求职黑名单”上,既能看到某知名品牌(中国)北京办事处、北京某电子有限公司等著名企业的名字,也能找到沈阳某集团、中国某保险公司沈阳分公司和大连某技术开发应用有限公司等一批在当地具有影响力的企业。记者通过翻阅网页看到,很多知名大型企业都被“求职黑名单”收录其中。

  “我们一定要起诉这个网站!”
  网页的设计非常普通,只有“我要举报”4个黑体字最为显眼。任何人只需点击进入,便可以进行举报,没有任何限制。正是这种操作的简便与举报的随意性,为这个网站招来了诸多麻烦。
  因有切身之痛,举报者的言辞难免激烈,谩骂之言往往跃然页面之上,诸如“××公司的领导都是大骗子,这样的骗子去死吧”、“××老板迟早遭天谴,吃饭咽死,喝茶呛死……”等等语句格外刺眼。
  “求职黑名单”几乎成了网友们的发泄之地,而被求职者“炮轰”的企业的态度同样非常激动。
  记者在网站上看到有这样一条举报信息:“不良公司名称:沈阳某集团;不良公司描述:沈阳某集团采取大规模的人海销售战术……然后进行变态式培训……分配到各个分公司后所受的虐待更是令人难以忍受。沈阳某集团是个用谎言粉饰繁荣的骗子公司。”记者通过举报者提供的电话号码与该集团取得了联系。该集团培训部的工作人员激动地对记者说:“公司绝对不存在网站上所说的这些情况,完全是诋毁和捏造。我们随时准备诉诸法律,起诉该网站。”
  随着“求职黑名单”知名度的提升,控诉侵权之声也随之上扬。很多被收录“黑名单”的企业都向记者表示:“我们一定要起诉这个网站!”
                    
  “喊冤”企业雷声大雨点小
  虽然声称“被侵权”、“我要起诉网站”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一度让“求职黑名单”网站陷入被动,但到目前为止,没有一家企业对该网站付诸实际的诉讼行动。
  那么,“求职黑名单”网站是否侵权?
  对此,有观点认为,网站的主观愿望是为了提醒求职者避免上当受骗,这是具有积极意义的行为。而且该网站本身是民间网站,加上网上信息的可信度需要理性分析,所以谈不上名誉侵权。
  辽宁的曾律师则持反对意见。他认为,如果网上的信息虚假,尽管创办者声明一切信息与其无关,但是网站仍脱不了侵权的干系。如果给企业造成名誉损失,网站要根据自己的过错承担责任。
  辽宁的孙律师也说:“如果网站上所公布的内容确实对企业造成损失,那么企业可以采取法律手段追究网站责任。现在,网站虽已涉嫌诋毁企业的商业信誉,但侵权还要视损失的程度、造成的后果和影响等来确定。”

  虚假招聘成了管理真空
  “求职黑名单”的创办者也坦言,创办这个网站的初衷是因为自己有过在求职中受骗的经历,也了解到很多人曾掉进招聘单位设的陷阱中,希望借此为其他求职者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现实中,虽然求职者在求职过程中受到欺骗可以通过法律形式追究对方责任,但是,有关部门往往会因为这些纠纷“钱太少”而不立案,而劳动仲裁部门的管辖范围也局限在已形成劳资关系的纠纷上,致使对招聘市场上的虚假行为打击不力。
  在人才市场工作的张女士对此解释说:“人才市场只能对招聘单位的真实性进行审核,并对企业的招聘信息进行发布,但对企业招聘后的培训、待遇等具体情况无法监督,也没有这个权力来进行跟踪调查。”
  虽然不能保证“求职黑名单”所揭露的内容全部属实,但可以肯定的是,“黑名单”网站确实起到了一些实际的警示作用,而这些也正是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无法以其他途径获得的。
  一位求职者在网站上的留言道出了众多求职者的心声:“今天早晨接到通知面试的电话,上网的时候为了查详细地址才知道是一家骗子公司,谢谢以前举报的同仁,要不然我也会受骗。为什么找工作这么困难?现在的这些骗子公司太可恶了,以后就算接到通知面试的电话都不敢轻易相信了,真希望能有人出面管管!”

  “黑名单”比“红名单”更实用
  据了解,按照劳动法的相关规定,投诉的时候必须明确被投诉人,而且当事人必须到劳动仲裁部门举证,网上投诉无法维权。也就是说,揭露“黑幕”的求职者通过这种方式为其他求职者提醒,却不能为自己曾有过的受骗经历讨回公道。
  要从根本上解决求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关职能部门必须采取行动。对此,有人提议建立一个由官方公布的“红名单”和“黑名单”,开辟一个可信又无争议的途径。
  “红名单”的出台自然会为求职者带来一线曙光,能让求职者知道有哪些企业可以相信;但是能够切实起到防范作用的“黑名单”却更为实用,它能让求职者了解到哪些企业不可信,从而绕过求职陷阱。求职者一致认为,这个“黑名单”如果是由官方建立则更为可信。
  还有人建议,建立官方的劳动关系预警制度,针对特定企业、特定行业、特定区域的劳动关系进行预警;建立劳动保障劳动监察和工会劳动法律监督信息公开机制,对企业、行业的违法行为在新闻媒体、政府网站、人才市场、招聘会等公布;建立官方的违法企业“黑名单”网站及数据库,方便求职者上网检索,便于对违法企业进行重点检查和监督。
  姑且不论“求职黑名单”网站的存在是否妥当,“求职黑名单”毕竟让劳动主管部门了解到求职者渴求什么,需要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