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2月23日,星期四(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第四版:平安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会稽山麓平安花朵纷呈多姿
本版撰稿 史诗 摄影 邵政 陆国庆

  绍兴县各镇、街道在平安创建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方面根据自身特点,创造了许多好的经验和做法,不仅方法新,而且效果好,被称之为亮点工作。去年以来,绍兴县组织专门力量,开展深入调研,会同有关镇、街道对这些亮点工作进行了认真而深入的挖掘、培育、总结、提升。今天刊登的是绍兴县部分镇、街道的创建经验。
    
  安昌镇
  关心外来人口 建立工作体系

    作为全省经济重镇的安昌镇,经过多年探索,通过建立三大工作体系,即规范化管理体系、亲情化服务体系、制度化保障体系,有效加强外来人口管理服务。
    为全面掌握外来人员底数,该镇一改过去只重视对外来成年务工人员进行登记发证的做法,把所有在镇域内随父母、亲属等一同暂住的未成年外来人员全部纳入管理范围,这样既为计生、教育等部门提供相关信息,又能为有效维护外来未成年人员的合法权益建立依据和基础。安昌还全面推行联户管理制,形成联户管理员管理出租房屋和外来人员,村联系人管联户管理员,联户管理员管点、联系人管面的管理制度。全镇18个村居均配备了管理外来人口的专用电脑,并有专人负责,将登记在册的外来人口有关信息全部录入电脑,实行动态管理。从加强住宿地管理入手,及时确定流动人口中的高危人群和重点对象,把流动人口分为重点控制对象、工作视线对象、一般管理对象三个层次进行管理。
    在外来人口管理中,安昌镇注重在原有的“管理”职能中注入亲情服务的内涵,从教育、计生、居住等外来务工人员关注的热点、难点入手,不断完善亲情化服务体系。
    为确保外来人口管理工作有效开展,该镇党委政府舍得投入,每年从镇财政中拨出15万元经费,用于对外来人口的专项管理;该镇还专门设立流动人口管理奖,提高流动人口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柯桥街道
  探索四大模式 创新社区管理
    
    柯桥街道是县行政中心所在地,亚洲最大的纺织品集散中心中国轻纺城的所在地,也是联合国亚太地区社区教育项目实验点。如何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承担起“保一方平安”的神圣职责,柯桥街道从加强社区管理入手,在实践中探索出四大模式。
    智能模式主要是通过建设以“保安对讲系统、摄像监控系统、VOD点播系统、消防报警系统、巡更签到信息读取系统”为核心的智能化设施工程,依托高科技进行治安防范的一种管理模式。2002年,筹资72万元,率先在港越社区进行试点。通过建设智能化科技防范设施,港越社区当年居民家庭没有发生一起侵财型案件,也没有发生火灾事故。
    柯桥的外来人口已远远超过本地人口,为抓好外来人口管理,柯桥探索出了以社区党支部书记负总责、主任负主责、联系员负分责、联络员协同管理出租房东及其承租外来人员的宝塔管理模式。街道13个社区落实了405名联系员,外口管理工作的触角由原先最末端的登记站进一步向下延伸进户到人,达到了“全员登记、电脑建档、联户管理和重点监控”的要求。
    网络模式是通过驻社区指导员、社区民警、法律工作者、医务人员、治保调解员、结对部门及部分群众的联手参与,为社区居民提供综合服务的一种管理模式。
    下移模式是通过建立和加强社区维稳组织,下移维稳重心,社区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的一种管理模式。柯桥街道建立了由党组织负责人牵头的社区及企业维稳工作站,进行“创建民主法治社区”试点,然后在各社区全面推开。
    
  柯岩街道
  紧扣三个环节 共创平安大道
    
    柯岩街道位于县城104国道南面,地理位置突出,柯岩街道针对道路交通安全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紧紧扣住“联创”这个关键,凝聚各种创建力量,调动各种创建因素,全力创建平安大道。
    街道积极与交警部门联系,探索了以“四防”为重点的道路交通管理工作新路子:加强警防力度,进一步推行以警务责任区为主要内容的管理体系;完善群防措施,规范以报警点和交通安全信息员为主体的群众性管理网络;抓好联防工作,积极与柯桥、湖塘等交警队联系,加强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加大控防力度,消除事故隐患,建立交通安全隐患排查整改体系。
    街道39个村(居、社区)全部建立了交通宣传管理队伍,协助职能部门督促辖区驾驶员按时审验,机动车辆按时检验,无牌车辆及时上牌,无驾驶证人员及时参加培训,并协助公安交通部门做好交通事故现场保护和善后处理工作,及时收集上报交通安全信息。
    狠抓重点路段的整治,加大平安大道的执法力度。在104国道信心铁路道口,修建下引桥涵,将混合型管理道口改建成双向型管理道口,同时追加资金投入85万元,在路口及相关地段设置红绿灯、电子监视器、防撞墙,标志、标线和标牌。为平安大道创建提供安全保障。
    
  平水镇
  弹好“五支曲子” 同心创建和谐

    平水镇在借鉴“枫桥经验”“四先四早”工作法的基础上,结合平水的特点,形成了四项机制:一是片长负责重点村(户)机制。二是驻村指导员信息排查机制。三是信访联系卡机制。四是举报案件快速反应机制。为畅通信访渠道,镇统一设计制作信访联系卡,明确联系人,公开联系电话,由驻村指导员向村民及信访户发放,方便群众随时联系反映。属群众来信、来访反映的举报,两个工作日内派专人到达现场勘察调处,力求尽早给群众以满意的答复。
    该镇对前来投诉上访的案子,都做到热情接待,在调处各类纠纷中,不是单纯的“和稀泥”做“老好人”,而是公正地对纠纷无理者提出批评意见,对涉及经济赔偿的提出合理的赔偿建议,从而为矛盾纠纷的调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近几年来没有发生因调解不公而引发的民转刑案件。
    通过近年来的成功运作,调处中心是纠纷当事人“娘舅”的形象已深深地印在广大农村群众的心中。平水叫响了“有案必受、受案必调、调案必果”的口号。在调解矛盾纠纷时,他们努力做到身临矛盾发生地,深入一线接触纠纷当事人,对通过调解达成协议的案件,进行回访和关注,以防止矛盾纠纷死灰复燃,巩固调处的成功率。
    
  夏履镇
  健全村级民主 维护群众权益
    
    夏履镇从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入手,健全村级民主政治建设。
    夏履镇党委、政府建立了《村务公开制度》、《村级财务管理制度》、《村级招投标管理制度》,明确要向群众公开的事项,在具体操作中,每个村做到“四规范”:一是规范公开内容。统一格式,取消“其他栏”,逐笔予以公开。二是规范公开程序。村民可以直接向村两委会质询,村两委会必须在10天内予以解释或答复。三是规范公开时间。规定村级财务收支按月公开,涉及招投标、村集体资产承包或租赁、宅基地审批、村干部报酬评议结果、重大村务表决结果、重大村务听证结果等专项性或具有时效性的事项及时公开,实行一事一公开和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公开。四是规范公开渠道。规定每月一次党员大会、一次广播会,每季一次村民代表大会,每年至少两次民情恳谈会,年初、年中、年末分别进行村两委会工作报告会,重大村务举行听证会等,把村里已做的和想做的事情一一向党员群众通报。实行固定公开栏公开,在群众比较集中且比较醒目的地方设村“三务”公开栏,作为经常性、固定性的公开阵地。
    健全村务公开制度,村级一切事务让群众事前、事中、事后全知情,消除了群众疑虑,截断了引发各类矛盾和问题的源头。
    为使群众民主决策权得到有效落实,夏履镇普遍实行村两委会议事制度。按照先党内后党外、先党员后群众和民主集中制原则,规定村日常事务由村两委会联席会议研究确定,决定内容在公开栏公开,重大村务实行表决。
    强化监督制约制度,让群众充分参与监督,有效地促进了村干部按民主制度管理村庄,按民主管理程序办事,促进了村干部为民办事的主动性和廉洁自律的自觉性,从而“还干部一个清白,给群众一个明白”。
    
  杨汛桥镇
  探索“四导”新路 化解社会矛盾
    
    已连续三年被评为“浙江第一镇”的杨汛桥镇,为扭转因体制性、不平衡性问题而引发的群体上访、越级上访、重复上访等“三访”事件,摸索着推出了“导访制”,即由镇党委派专人介入群众的信访,为信访群众提供服务:陪群众上访,给上访群众当向导,引导群众依法有序上访,为群众提供了合理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案。
    杨汛桥镇的26名导访员,都是镇里的公务员,当群众来信来访时,根据指派分工,他们就引导群众前往相关职能部门反映问题。
    杨汛桥镇实行导访制后,由于掌握上访苗头及时,做前期工作有效,根据不同状况适时进行引导、劝导、疏导、向导,群众上访案件比去年同期大幅度下降。到县及以上上访的仅一起。导访制的实施,对遏制个访问题群体化、简单问题复杂化、经济问题政治化、局部问题社会化和“三访”事件的发生具有积极的意义,为今后的信访平息积累了宝贵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