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2月22日,星期四(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第四版:平安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亮丽的新农村风景线
本报记者 李稹/文 陈立波/摄

  昨天下午,当车开进小路下村的时候,记者不敢相信这是现实中的村庄:两边是笔直行道树的四车道马路代替了农家乡道;一排排设计现代的别墅和绿化相映成趣;清澈的环村河道里鱼虾共乐,这个位于余姚泗门镇的村庄在不久前刚被评为首批全国文明村。究竟是什么样的魅力让小路下村获此殊荣呢?从记者对这个小村“一见钟情”开始,答案便开始渐渐明朗。
    
  有三个公园的村庄
  小路下是远近文明的富裕村,这个有着3400多人的村子去年实现社会总产值18亿元,人均收入1.3万元,光轿车就有200多辆,但让村民们自豪的不仅仅是钱袋子鼓起来了,而是在小路小村真正实现了“口袋脑袋一起富”。“有钱的村庄很多,开名车、住别墅那也不稀奇,可是只有在小路下才会有这么多的公园。”村民张大爷今年已经82岁高龄,说起小路下村,他自豪的喜悦溢于言表,“村里有三个公园,其中最大著名的是文化公园,每天都有很多人到这里来锻炼身体。”他指着公园小矮坡上的各种各样健身器械开始给记者做起了向导:“这个是用来锻炼腰肌的、这个是练手劲的……”
    “进了!”正在张大爷热心讲解的时候,那边传来的欢呼声又把记者给吸引过去,原来是村里的老年人自发组织的门球队正在做训练。“我们村里还举办了门球邀请赛,邻村的都组织队伍来参加。”门球队员田阿姨很是兴奋,“以前搓麻将的时间用在训练门球上,不但身体好了,人都开朗多了。”
    
  广播喇叭宣传法制
    “在小路下村,几乎所有的纠纷都能在第一时间得到控制,村民有意见都能在村里得到解决,去年一年没有任何民事纠纷闹到镇里去。”全国惟一的村级文明办在小路下村,它们的工作人员王辉告诉记者小路下村平安建设的法宝,“小路下的1000只广播喇叭是推进全村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工具。”
    “过去,可以用召开村民大会的形式来商讨全村事务。现在因为村里范围扩大,外来人口增多,村民成为“上班族”,生活节奏加快等原因,村民了解村中大事越来越需多渠道开辟,我们觉得广播是村委会与村民之间很好的沟通交流的渠道。”王辉告诉记者广播声重回小路下的原因。
    据当地村里的工作人员介绍,广播站除了定期宣传法制知识外,每周安排一位村干部通报情况并连线群众答疑解惑。村民有什么意见都直接反映给村干部,避免了中间环节的拖延。而且通过广播通报村里的工作,真正将村民的知情权、监督权落到了实处。”
    除了广播外,村里还定期印制了宣传材料,村里的每笔财务收支每月都向村民公开。“村民对村干部工作放心,很多事情解决起来就便利多了。”
    
  外来人员的“天堂”   
    小路下村人口中有一半是外来务工者,都说外来人员是现在治安管理中的矛盾焦点,在小路下村却感觉不到这点:“谁说外来人口难管理?外来人口为小路下村贡献了这么多,他们是小路下村的一份子。”村支书俞张千对外来人员张口就夸:“你看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生,他们大都是英语六级以上的外贸高手,为小路下的财富积累的立下汉马功劳;这些在电线厂普通的打工者,没有他们的辛勤劳动,哪来小路下这么辉煌的今天。”
    也许,正因为小路下村人从上到下的“不排外”,让外来务工者在这里有了家的感觉,这才从本质上让外来人口的治安管理不再成为问题。
    在这里,有全省第一也是惟一的打工网站,外来人口可以在这里了解维权的合法手续,在这里广交朋友倾吐心事。在这里,有为外来人口建造的外来员工公寓,让他们安居方可乐业;在这里,外来人口的子女上学不需要交纳高额的赞助费,一切福利一视同仁;在这里,每年都会举办为期一个月的“外来员工文化艺术节”,让外来人口也有展现自己的舞台。
    所以,在工伤纠纷频发的今天,小路下村却没有发生过任何一起外来人口报复业主的恶性事件,曾经,该村某企业的一位外来务工者在当地村委会调解下和企业主握手言和时潸然泪下:“小路下村,真的是我们外来打工者的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