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2月20日,星期二(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第四版:服务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年关购物忙 维权不能忘
简单

  年关将至,购物消费的高潮正在兴起。为了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不受侵犯,笔者在这里提醒消费者在消费时要提高自我防范意识,增强权利意识。

  防范意识
  自我防范意识,不仅要求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时,要注意考虑自己的利益,而且要求消费者在购买商品后,在商品的使用消费过程中,也要注意保护自己。 
  1、购物有理性。首先应对销售者进行必要的了解,选择自己信得过的商店或其他经营者购买商品。在选购商品时,对于商品的种类、规格。性能、原材料、结构、合格证,出厂日期、消费期限、使用说明、售后服务等有关商品自身的情况以及商标、厂家、生产地、经销者等关于商品生产经营者的情况应尽可能地了解。
  节假日商场促销司空见惯,面对买200送200、全场2折起的诱惑,消费者容易产生购物冲动,一定要理智购物,避免被商家先抬后降、假赠送、假抽奖所迷惑。此外,各种能提高生活质量、抗疲劳、延缓衰老等的保健食品广告铺天盖地,纷纷瞄准节日礼品市场。专家认为,保健食品并不适合每个人,由于个体差异,人们需要采取不同的方式保养。消费者对保健食品的成分并不了解,切不可轻信宣传,盲目对号入座,最后影响自身健康。
  2、购物要保留凭证。购物凭证是维权的第一要件,消费者在购物时,应尽可能要求销售者出具发票、收据或其他书面的证明材料,以便在受到侵害时,能够有效地进行索赔。在使用,消费过程中,应严格按照规定的使用、消费方法进行消费,发生消费事故,应及时与经营者取得联系,并提出索赔要求。消费者还应注意,商品“三包”期限是从购物凭证上的日期开始计算,商品购买后尽量不要搁置,应及早使用。比如皮鞋的“三包”期是三个月,如果过了这个期限再穿,出了问题,维修要自己花钱了。

  维权意识
  为了保护消费者的利益,法律对消费者赋予了各种权利。这里所说的消费者权利,不仅包括《消费者保护法》规定的消费者法定的一般权利,而且,也包括消费者根据其他法律或与经营者签定的合同而享有的权利。 
  根据国家工商局发布的《欺诈消费者行为处罚办法》的规定,经营者在向消费者提供商品时,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属于欺诈消费者行为,消费者可以要求双倍赔偿(即买一赔二):
  1 销售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的商品;
  2 采取虚假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使销售的商品分量不足的;
  3 销售“处理品”、“残次品”、“等外品”等商品而谎称是正品的;
  4 以虚假的“清仓价”、“甩卖价”、“最低价”、“优惠价”或者其他欺骗性价格表示销售商品的;
  5 以虚假的商品说明、商品标准、实物样品等方式销售商品的;
  6 不以自己的真实名称和标记销售商品的;
  7 采取雇用他人等方式进行欺骗性的销售诱导的;
  8 做虚假的现场演示和说明的;
  9 利用广播、电视、电影、报刊等大众传播媒介对商品作虚假宣传的;
  10 骗取消费者预付款的;
  11 利用邮购销售骗取价款而不提供或者不按照约定条件提供商品的;
  12 以虚假的“有奖销售”、“还本销售”等方式销售商品的;
  13 以其他虚假或者不正当手段欺诈消费者的行为。
  另外,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四十九的规定,经营者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一倍(即双倍返还)。如果造成消费者的人身伤害的,还应当支付医疗费、护理费、误工费等,如果造成残疾的,还要支付生活补助费、残疾赔偿金等。当消费者受到经营者的欺诈行为侵害时,可通过以下途径要求经营者给予双倍赔偿:与经营者协商解决;请求消费者协会调解;向有关行政部门申诉;根据与经营者达成的仲裁协议提请仲裁机构仲裁;向人民法院提出诉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