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裔美国特警当上中国教官口述 石子坚 整理 陈卓 通讯员 蔡冶水
多年前,他是第一个成为美国特警的中国大陆留学生;如今,他成了中国大陆第一个外籍警务教官——“海归派”中惟一以特警教官为职业的高级人才。
他的名字叫石子坚,一年前他以亲身经历撰写而成的《我在美国当警察》引来无数关注。如今,他刚落户杭州一个多月,成为浙江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反恐防暴”系的警务教官。 蓝色T恤、迷彩裤,一双陪了他10多年却依然光亮可鉴的长靴,精神得无以复加。他决定用充满勇气又埋头务实的行动,在新环境里对“美籍华裔的警务教官”作一个精彩的注解。
“深秋的杭州,四处依然是一片翠绿,驾车疾驰在雄伟的钱塘江大桥上,抬头是蔚蓝的天空,放眼前方,是一座座重叠起伏的山峦……我深吸一口气,整个身心都感到无比舒畅,我不仅仅是为美丽的杭州的秋色所陶醉,还为自己又重新开始了人生历程而兴奋。摸着揣在怀里的外国专家证、杭州居留证,还有刚领到的驾驶执照,我告诉自己:你已经是杭州人了!” 这是我的新书《我在美国当警察2》的前言,也是我在刚刚成为杭州人后的感言。一切都来得那么快,即使我已经为这一天的到来做了多年的努力——为了圆美国警察梦,我曾历尽千辛万苦;而回国任警务教官,我又经历了千山万水的跋涉。 看过《我在美国当警察》这本书后,很多人在为我的警察生涯唏嘘不已的同时,也为我的家庭担忧。有热心读者问过:“一个优秀的警察,连自己的家都搞不定,三口之家,三个国家,三个梦,真让人难以理解。” 而如今,为什么在历尽磨难的事业刚稳步发展不久又选择了回国?为什么要选择来到浙江?为什么要选择当一名警务教官? 我知道,想知道这些答案的人太多了。 我的第一本书,挽回了一桩在离婚边缘徘徊了很久的婚姻——当初一切问题都因出国而起,如今,一切问题又都以我的回国而结束。我的太太为我作了那么多妥协让步,一天都不想待在美国的她,终于看到我回到了中国。 而促使我回国的另一个决定性的原因,则是父亲的去世。他的离逝对我的触动太大,我开始冷静地反思:我这一步走得太远,整整17年,只为自己打拼,无暇顾及家人的感受。不行,我得回来了,多陪陪家人。 向中国未来的防暴特警传授科学的指挥与战术,这既是中国顺应国际反恐斗争形势与警务改革的需要,也是我希望尽己之力把教学与国际接轨的动力。众多的信任理解,众多的机缘巧合,让我最终来到杭州,来到浙江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开始踏上实现我这第二个梦的征程。
我手把手地教学生的“第一课”是擦皮鞋。 这双美国海军陆战队的长靴,陪伴我走过了10多个年头,甚至伴我出生入死经历了“黑色星期五”的监狱暴乱。课间休息时,我把自己保养皮鞋的一整套家伙全都摆开,把如何将一双皮鞋从头到尾擦得一尘不染的手法技巧一一演示给学生。我想告诉他们,特警要从细节做起。 既然是特警专业,干的就是一般警察不能干的事情,我就是要培养他们的“含警量”:从思维,到言谈,到一举一动。“你们一出动,就似猛虎下山。”这是我经常跟特警班的学生说的。 我对这30位千里挑一的学生要求很多,也很高。其中一项,无论何时走过我身边都不能视而不见、擦肩而过——而是必须立正敬礼,直到我走过他们的身边。这么做,绝对不是为了树立我的威信,而是要让我成为他们的第一个“假想敌”。将来他们学成毕业参加工作,执行任务中会遇见各种各样的目标,而对目标的感觉,绝非一日之功,需要从现在从基础一层层地打造。 在体能训练时,任何动作,要求学生做多少遍,我自己就做多少遍。我曾经“戏言”:当年我是在“身体比人小一圈、年龄比人大一截、说着永远带着口音的英文、凭着‘大刀向敌人头上砍去’的勇气”,在平均年龄28岁的100名美国新警员中,成了6个满分中的一个。为此,我付出了200%的努力。 今天,我当了教官,对我的学生,我也会要求他们拿出足够的勇气和毅力,去克服各种困难,去完成最艰苦的训练任务。因为,这一切不仅是对他们负责,也是对他们所属的集体、对他们需要保护的对象负责。
在朋友的建议下,我把自己在美国奋斗17年的经历写成了《我在美国当警察》这本书,出版后,得到了读者的支持和厚爱。于是又有业内人士建议,把我这些年来在美国当警察的经验总结出来,与国内同行分享。现在,这本《警察生存战术实用手册》即将面世,这也是我教育学生的“独门”教材。 我出国之前在服役中曾多次立功受奖,“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信条也曾深深融入到我的血液之中,而这信条也确实让我在出国打拼的道路上多了一份勇气和执着。但是,渐渐地,从工作的实际出发,特别是从警察这个危险系数非常高的职业角度看,我却发现,千万要克服英雄主义——自我保护的理念对警察至关重要。 随着国内治安形势的变化,提高警务技能和自我防范意识的呼声也越来越高。我想要介绍给大家的,不是特种兵的野外生存术,而是以警察在执行警务过程中如何既能完成任务又能保护自己为主线,借鉴美国警察的训练理念和执法模式,结合了我自己在美国的从警经验,针对近年来本不该发生或可以避免发生的流血事件,对警察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经验教训作一个总结。 书中的警务技能,都不是我凭空想像出来的,而是结合中美警务实践作出的总结,好多案例也是近年来发生过的真实例子。就拿徒步追堵逃犯以及一招制敌来讲,他们既不同于奥运会的百米冲刺,也不同于擂台上的拳王争霸,而是要根据执法实践来考虑和设计。我始终认为,警务技能训练的目的,是培养合格的执法者,而不是到竞技场上去夺标。 “警察生存、自救手册”、“石子坚一招制敌术”,这是新书封面上的两个关键句;而书中的警务行为和执法模式,我都是选择了在中国目前的执法环境中切实可行的。我想强调的是,警察的一切自我保护必须依法进行,不能滥用执法权而造成不应有的损害,更不能伤及无辜。对于我的学生,我现在就会不断地给他们提这个醒。
如果说《警察生存战术实用手册》是我洋为中用的尝试,为共同推动中国警务建设的进步做一些有实际意义的事的话,那么我的另一本书,则刚好可以概括我的心路历程——我的悲喜离合、所爱所恨,大家的很多疑问、我想说的很多话,我都用业余时间记录了下来。 在《我在美国当警察2》中,我特意让编辑留出最后两章,收录我妻子和女儿的访谈。之前的那本书虽然我尽量从客观的角度写,但毕竟不可能真正站在她们的立场。说实话,看到了她们的访谈,我才明白,原来,我,在她们心里是这个样子的。 女儿还真“记仇”,这件事她不说,我几乎忘了。那还是在她很小的时候,有一次她放学回家,高高兴兴地开门进屋,没想到被躲在门后的我一个反手给“擒”住了。 “万一有一天被想伤害你的人这么抓住了,你想想,该怎么办啊?”也许当时的我还在得意洋洋于这种“教育”方式,想着教女儿如何从心理上树立起压倒对方的自信心,如何伺机转败为胜……可事隔多年,女儿却在访谈录里讲道:“我明白,爸爸这是为我好,想让我从小锻炼保护自己的意识和能力,但他的做法我不认同甚至反感,这让我对武术本来仅存的那一点点兴趣也消失了。” 真没想到啊!我承认,当时的我没有从女儿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不了解她内心的想法和波澜。 女儿其实一直很关心我,只是很多时候她并不表露。她说虽然我的英语在正规的交流中已经没有任何问题,但到了情况复杂的地区、俚语出没频繁的环境,执行任务中的稍有偏差都可能给我带来致命的伤害。她从很小的时候就在为我担忧。
现在,女儿已经长大,大学艺术系毕业,路是她自己选的。 我也选择了自己的路。 我在美国警局的更衣箱里,贴着一幅漫画,题为“永不放弃”——一只白鹭嘴里衔着只青蛙往嘴里吞,青蛙双腿乱蹬,拼命挣扎。我一直用那只奋力求生的青蛙勉励自己:我没有捷径可走,只有奋力搏击,永不放弃! 回国前,与我同时去美国的不少朋友已经腰缠万贯,而我,依然故我。我希望,当地有更多的华人积极从政、从警、从军,而不是只顾个人致富,游离于主流社会之外。华人中不仅要有杨振宁、李振道,还要有更多的骆家辉、赵小兰、李昌钰。财富虽然能帮中国摆脱贫困,却不足以让我们挺起脊梁。 现在回到这里,我正在努力琢磨出在现有法律支持和人文环境下的教学方式,并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目前短期的目标就是,把我所学所用的技能,有目的地引进、传授给他们。我觉得自己就像一个移动硬盘,因为有各种信任下创造的良好平台,所以我相信这个兼容过程会非常快捷且顺利。 “踏着沉重的脚步,归乡路是那么漫长,当身边的微风轻轻吹起,吹来故乡泥土的芳香。归来吧归来哟,浪迹天涯的游子,归来吧归来哟,别再四处飘泊……”我很喜欢费翔的这首《故乡的云》,多少有点代表我现在的心境。我的信心将始终与努力同在……
人物简介: 石子坚,前中国人民解放军特等射手。1998年自费到美国留学,获乔治·华盛顿大学刑侦硕士学位。先后就职于美国监狱局、警察局、特警队,协助破获举世瞩目的“华盛顿连环狙击手枪杀案”并受到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