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2月9日,星期五(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第一版:精华新闻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让清廉之风像空气一样弥漫
本报记者与廉政文化论文一等奖作者的对话
本报记者 曹志男 通讯员 周潇

  首届“中国·浙江廉政文化论坛”在美丽的西子湖畔举行了两天后,今天移师宁波继续论剑。期间,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对如何更好地开展廉政文化建设进行了广泛交流。本次廉政文化论坛还有一项重要活动:开展优秀廉政文化论文评比。结果,我省台州市纪委廉政文化研究课题组编写的论文《以廉政文化引领廉政建设》荣膺一等奖,同时,它也是四个一等奖里惟一一个由工作在反腐倡廉最前沿——纪委工作人员集体合作编写的论文。
  记者就此采访了获奖论文的主要作者之一——台州市纪委常委杨胜杰。

  让廉政文化根植在人们的内心
  “论文的着重点就是引领两字!”这是杨胜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的第一句话。他告诉记者,2000年到现在,他们总共查处了56起腐败案件,而在这几年的工作中他们一直在思考,在廉政体制越来越规范、惩腐体系越来越严厉的今天,为什么仍会发生一些腐败案?
  杨胜杰告诉记者,他们在工作中渐渐体会到,无论制度如何完善,抵御腐败的关键还在于个人自身的道德操守,而这与整个社会的廉政氛围、廉政文化建设息息相关。“当廉政文化根植在人的内心,就能起到法律无法达到的效果。所以我们在得到省纪委的征文通知后,首先想到的就是这个论题,并最终确定。”

  廉政文化是防腐的重要支撑
  翻阅曾经查办的腐败案件案卷,到企业调查企业文化和企业机制有机结合所产生的效益……在9月初定下论题到10月份完成初稿,整整1个多月的时间里,台州市纪委廉政文化研究课题组的5名成员就一直忙着分头开展调查研究。而台州企业的一条成功经验,则让杨胜杰找到了一个好论据。
  “企业的规章制度是刚性的,而企业文化则是一种柔和剂,只有刚柔相济,才能发挥企业最大的效益。”杨胜杰告诉记者,台州的许多大型企业都十分重视企业文化,而廉政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一样,有了刚性的惩腐防腐制度,还少不了柔性的廉政文化。“为什么现在我们有了防腐治腐的制度,但有些却实行不了或者很难实行,其实就少了廉政文化这个柔和剂。”而这也是杨胜杰他们所写的这篇论文中最重要的一个论点:廉政文化是惩治和预防腐败这个体系中的重要支撑。   

  网住法网网不住的鱼
  在杨胜杰的记忆里,曾经办过的一起案子让他永远无法忘记。“我们那边的一个区长,刚赴任时曾经一次性拒贿20万元,但最后他还是没能挡住糖衣炮弹的攻击。”在日后的调查中,这位由“身正”变“腿瘸”的原区长告诉纪委的工作人员,行贿者的一句“人家都这样收钱,为什么你搞‘特殊化’”,让他渐渐地动摇了。
  “这就是社会风气的问题,而建设廉政文化能有效地刹住这股歪风!”在论文中,杨胜杰他们用了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法网虽大,在网住大鱼的同时难免遗漏小鱼,但廉政文化却是一张德网,它能网住所有的鱼。”

  好点子要在全市推广
  “通过这次论文的编写,也对我们台州的廉政文化建设进行了一次全方位总结,同时在总结中发现了创廉防腐的新措施。”当记者问杨胜杰,他们的论文得了“状元”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时,他的脸上绽开了笑容,“它让我们有了一个纵向自我比较的标准。”
  论文成稿后,在廉政文化进校园、进机关等原先“六进”的基础上,台州市纪委根据论文中廉政文化应无“孔”不入、不断创新文化载体的建议,摸索出了“楼宇廉政广告”,即在每座机关大楼的电梯口、超市付款处上悬挂的液晶电视里,在播放广告的同时,不时地插入滚动播放一些廉政小品或是小动画;而文中提到廉政文化建设应“紧抓实效”,于是,他们将对孩子们的廉政文化教育融进了“好学生、好公民、好孩子”的三好生评比中……
  “回去后,我要将这次论坛上学到的一些廉政文化建设好方法在台州推广。”杨胜杰边翻看着这几天的笔记,边和记者说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