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2月1日,星期四(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第二版:时政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既已失听 不能失语
母爱的“声音”回荡在义乌聋儿之家
本报记者 李稹

  “荣誉不是我的动力,之所以要这么辛辛苦苦教这些孩子说话,是因为我自己的孩子也是听障儿。我希望孩子们都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拥有一样的快乐……”日前,记者来到义乌市佛堂镇大陈路的残疾人联合会聋儿语训工作室,其创办人徐仙琴的话让记者感受到平淡中的别样感动。
  一幢四层的楼房,是徐仙琴和34个聋哑孩子经过了3次搬迁后的新家。在这里,徐仙琴为了让聋儿开口说话倾注了全部心力;在这里,34个孩子都叫徐仙琴“妈妈”。
  31岁的徐仙琴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4年前,儿子镜元4岁仍不会说话,经专家会诊为“聋哑儿”。晴天霹雳后,徐仙琴自己摸索着用吹气能使纸颤动,用手掌能感受到气息的大小等方法,使孩子掌握了发音的嘴型和气流。从“好”和“袄”的区别,到会叫“妈妈”,到会说简单的话,经过4年的不懈努力,小镜元的语言表达能力已和正常儿童基本一样,现在已是普通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了。
  小镜元开口说话的奇迹传开后,几位有着同样境遇的母亲带着孩子上门造访。做母亲的感同身受让徐仙琴于心不忍,在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朴素道德指引下,她答应收留孩子。吃住在徐仙琴家中一两个月后,那些孩子都能开口说话了。一传十十传百,慕名而来的母亲越来越多。于是,开办一个聋儿语训工作室,帮助更多的聋儿恢复语言功能的设想在徐仙琴脑中形成了。
  徐仙琴这一想法得到了义乌市民政、教育部门和残联的大力支持。徐仙琴拿出家中所有的积蓄,还向亲朋借了几千元钱,租了民房,购买了教学器材,拿到办学执照后成立了这间工作室。
  丈夫的收入全部填进了这个有声的工作室,1.65米的徐仙琴瘦到了44公斤,还因为长年大声说话而患上了慢性咽喉炎。问她为什么付出那么多,她说是为了给那些孩子做一个普通人的机会:“尽管现在有残疾人保护法保障残疾人的基本生活,但他们在社会上还是不可避免地遭受异样的眼神。在一些聋哑学校,孩子们只能用哑语比划这个世界。如果说失聪是天生的缺陷,那么很多时候失语却是后天环境没有给他们机会。”
  徐仙琴为此得到了不少荣誉,如今年浙江省“十佳家长”,全国妇联授予的“为国教子,以德服人”好家长。对荣誉她很淡然,说只希望把现在这34个孩子带好。在这个“聋儿之家”采访时,孩子们笑着向记者簇拥而来,他们朝徐仙琴喊“妈妈”,然后拉着记者喃喃说话。这些童声有清晰的也有含糊不清的,但最重要的一点是,他们开口说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