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2月1日,星期四(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第一版:精华新闻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龙泉明官窑遗址盗贼没法近身
本报记者 曹志男 文 陈立波 摄

  “喏,这就是新近发现并被国内专家初步认定为明代官窑的古遗址。”青山绿水间,沿着蜿蜒的宋代鹅卵石古道,记者跟随龙泉市龙泉青瓷博物馆馆长吴秋华和文物保护信息员周光贵走进了一片古青瓷的海洋——大窑龙泉窑古遗址,找到了这块让国人为之侧目的宝藏。
 “从这块界碑开始,10平方公里内总共零星分布着126处宋代等不同朝代的古窑址,早在1988年的时候,该遗址就已成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一路上,吴秋华说起古窑址和青瓷如数家珍,而山脚上、田地中,那一片片半陷土中的碎青瓷片,仿佛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古代美女,在阳光下闪发出翠玉般的光芒。
  在半山腰这块面积不大并已被考古专家初步整理过的古官窑遗址,周光贵告诉记者:“我们正等待最终论证结果,然后再进一步进行细致的保护性考古发掘,眼下则是对她实行重点保护。”
  整个大窑龙泉窑古遗址分布在6个行政村,点多面广,这给整个窑址的保护工作带来了不小的难度。所以,每个村里安排的两名业余文物保护信息员成了古窑址保护的排头兵。周光贵告诉记者:“不久前两个盗挖古碎瓷片的家伙一见到我拔腿就跑,连摩托车丢下也不管了,但最后还是被警察抓牢了。”
  “关键还是靠宣传,让文保意识深入民心。”吴秋华说,群防群治是保护遗址的最有成效的办法。
   “挖掘窑址是要坐牢的”、“发现有文物犯罪嫌疑的活动,应及时上报公安和文物等部门”……简单易懂的宣传标语被制成一块块小木牌树立在保护区的显眼处,每年一次的《文物保护法》街头宣传则成了龙泉百姓最熟悉的活动。吴秋华说,经过有关部门几年来坚持不懈的宣传,龙泉百姓特别是保护区内的村民文物保护意识在不断增强,“陌生人或是陌生车辆进入保护区,村民会在第一时间向村文物保护领导小组报告。”
  龙泉百姓强烈的文保意识像一张无形的文物保护网在古窑址周围铺开,而由文保员、村文物保护领导小组和龙泉市相关部门组成的另一张有形保护网络,更是让古青瓷在龙泉这个古老而美丽的“家乡”安枕无忧。
  “在保护遗址的基础上,有规划地开发遗址旅游资源,是我们下一步要做的重点工作。”龙泉市分管文物保护的副市长雷金松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