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1月24日,星期四(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第三版:世相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走在前列不停步
本报记者 徐晓

  编者按: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平安浙江”需要一大批忠实的实践者。司法所就是触角伸到最基层的一支平安卫队。他们走千家万户、说千言万语、解千忧万难,送法送理送平安,以自己的辛劳和智慧维系着百姓心灵宁静、生活安宁。他们像是邻家大舅,热心帮助我们打理着生活,而没有半点功利心。从今天起,本报与浙江省司法厅联手推出新专栏《司法所纪事》,让我们走近他们、认识他们、理解他们。
    
  “民间纠纷调解率100%,成功率超过98.3%”这是诸暨市枫桥司法所创造的两个数据,这两个数据凝聚了全所同志的心血。
  枫桥镇是“枫桥经验”的诞生地,在这里工作,司法所的同志都感觉压力大、责任重。宣建云在所里从事调解工作多年,他说:“一天都不轻松,像有无数双眼睛在盯着你看。”他告诉记者,邻居吵架、村里修路,这种小事我们也从不放过,更不用说大事了。前不久,镇里的一户村民购买了一台织布机,没想到在安装过程中把自己老婆给压死了。这事涉及到三方责任,要找经销商,找安装工,找受害人家属,做通三方工作,我们3天就把事情及时解决掉了,受害人共获得赔偿15.5万元。”
  他介绍说,他们充分发挥338名纠纷信息员和各调解组织的作用,依靠群众,在运用“四前工作法”搞好预测预防工作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预防矛盾、就地化解矛盾的“四先四早”工作方法,即预警在先,苗头问题早消化;教育在先,重点人员早转化;控制在先,敏感时期早防范;工作在先,矛盾纠纷早处理。
  在司法调解协作站工作的屠建华有“高处不胜寒”的感觉,他说,“枫桥经验”的光环罩在头上,每天的弦都绷得很紧,大家都有这样的想法:“矛盾必须在自己的手头处理好,尽量做到不上交。”
  前不久,枫桥尚义村的一位老人被孙子推倒造成了骨折,四兄弟为医疗费承担问题闹了起来。老大、老二、老四认为,老娘的伤是由于老三儿子造成的,应该由他全部承担;老三则认为自己儿子不是故意的,可以多承担一些,但不能是全部。四兄弟意见统一不了就把事情交给了村调委会,最后将此事移交给了镇北协作站。该站工作人员楼仁浩得知情况后,就立刻进村了解情况。知情的村民对老人的病痛有目共睹,都希望能早日让老人健康起来。看病需要钱,但钱在哪里呢?楼仁浩把兄弟四人叫到了一起,以老人的痛苦为切入口,和他们分别进行了谈话,“孝敬父母是天经地义的,再说兄弟都有情份,医疗费用大家都出一部分,老三多出些。”说完后让四兄弟回家考虑。
  两天后,楼仁浩又找到了四兄弟,再次以事实为根据,把他们各自责任一一分清。四兄弟最终达成了医疗费分担的协议。
  “别人有的,我们不能没有,别人没有的,我们也要有。”司法所副所长何碧丹说,“我们不仅不能给‘枫桥经验’抹黑,而且要在这个基础上寻求突破,要有创新和发展。”他向记者介绍了村级的“社区矫正”,这是他们最近推出的又一预防措施。在对失足青少年、轻微违法人员、归正人员和社区矫正对象的教育管理上,他们创造出了“三帮三延伸”的工作机制。司法所除了从转变归正人员的思想、重树他们生活的信心入手外,还把帮教触角延伸至服刑人员的监所,每年会同公安、法庭、村两委会班子以及服刑人员的亲属赴监所看望服刑人员,签订“三联保”责任制,为他们送去有关法律书籍和生活费用。同时,对归正人员在生活上进行重点帮扶,为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积极创造条件,拓宽安置帮教渠道。在归正人员帮教期满后,镇司法所仍一如既往地予以关心和支持,定期上门走访,了解生活生产情况,及时进行帮助。
  5年多来,枫桥司法所没有出现因纠纷调处不力而引发的越级、重复上访案件和“两转”案件。该所2000年—2001年被省司法厅命名为省“文明司法所”,被司法部授予“集体一等功”和“全国人民满意的司法所”称号,2004年2月被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授予人民调解工作模范司法所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