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1月23日,星期三(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第十五版:旁听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圆一个绿色的梦想
口述 阮俊华 整理 陈卓

  “我一直有一个绿色的梦想:希望环保不仅成为每一个公民的义务和职责,而且能成为我们的一种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人人身体力行,从而使我们的家园充满绿色,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

  人物简介:
  阮俊华,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讲师,环境工程硕士。他是第七届全国“地球奖”获得者、中国首届民间环保优秀人物奖获得者、中国首届十大社会公益之星提名奖获得者、全国保护母亲河先进个人、浙江省首届绿色公益使者、浙江省十大杰出青年志愿者、杭州市首届十大环保公益使者。现为浙江省青联委员、浙江省青年志愿者协会绿色环保志愿者分会(绿色浙江环保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香港地球之友中国荣誉会员。

  因为专业的缘故,上大学时我就对环保事业有了向往之心。工作后,我一直在关注一个问题:公民环保意识的日益提高和公众环保力量严重不足的对比。如果有一个NGO(不以营利为目的的非政府组织),是不是就能通过这个组织和平台来联合社会各界人士宣传环保,加强公民环境道德教育,协助政府解决部分环境问题,推进浙江的民间环保事业,推动更多的社会公众参与生态环保工作?
    想法有了,做起来则需要大家一起艰苦地努力。2001年3月,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团委、浙江工业大学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分团委、浙江省环保局团总支等5家单位联合,成立了协会申请筹备委员会。经过10个月的奔波,在团省委、省市环保局、浙江大学等有关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2002年1月11日,浙江省青年志愿者协会绿色环保分会(以下简称“环保分会”)正式组建,并在当年4月1日被省民政厅批准成立。
    这是浙江省首家环保志愿者组织,在全国也属首创。这一创造性尝试为全国各地的青年志愿者协会建立专业性分会开创了先河。同时,协会牵头创办的省公益环保宣传网站“绿色浙江”(http://www.greenzj.com)也于2001年6月5日正式开通,点击率节节攀升,成为“绿色浙江”对外工作和公众环保交流的一大窗口。
    
  我认为,环保意识的加强最好是从青少年入手,如果青少年没有一颗绿色的心,浙江也就不会有一个绿色的未来。站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角度,我一直强调,“环境素养”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组成部分,当代大学生不能缺少环境素养。我觉得,学生除了要有“红色教育”,还要有“绿色教育”。
  2002年七八月间,环保分会策划组织了“钱江探源”浙江省首届青少年绿色夏令营。我们通过全省新闻媒体和“绿色浙江”网站,选拔了包括研究生、本科生、中学生、小学生在内的具有广泛代表性的36名营员。营员们先后参与并组织了“母亲河典礼”、专家教授讲座、欢迎晚会、“绿色浙江生态环境教育基地”共建仪式、参观开化县霞山古迷宫、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参观考察钱江源国家森林公园和古田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等一系列内涵丰富的绿色活动。
  其中,浙江省母亲河典礼是首次地方性母亲河典礼。我们将采自于东海以及钱塘江、瓯江、椒江、曹娥江、甬江、苕溪、飞云江、鳌江等浙江8大水系,杭州西湖、嘉兴南湖、绍兴东湖、宁波东钱湖等省内4大湖泊的36瓶水样于母亲河典礼上展示汇总,再将这瓶汇总了东海和省内8大水系、4大湖泊的水带至开化钱江源头,重新汇入源头之水。
  “绿色营不是普通的旅游团,它使我们明白,今后要做什么,今后应该怎样为建设‘绿色浙江’而努力。”一位营员在最后的总结中写下这样的感言,丰富多彩的活动让他们真正体会到了生态环境对人类生存的意义。
  2003年至2005年,环保分会又相继在磐安、乐清和常山成功地举行了第二、三、四届浙江省青少年绿色营,培养了百余名青少年环保志愿者。我自己也非常提倡青少年在实践锻炼中提高环境素养,逐步增强分析和解决环境问题的实际能力。
      
  虽然我是一名环境工程专业的硕士,但我认为,环保不仅是一种专业,它更是一种理念,是一种文化,环保应该成为每个人的一种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它应当融入到每个人的生活中去。
  我所说的环保生活方式,包括了环保情感、环保知识、环保技能、环保道德和环保行为5个要素。假如一个人在一定程度上具备这5个要素,环保会很自然地跟他的生活结合在一起,跟他接触的人和事结合在一起,跟他的思维结合在一起。
  2001年6月,一台联合了10多家大中小学的“生命万物——青少年环保宣传广场义演”在杭州吴山广场举行。这个我省历史上第一次民间环保义演很成功,吸引了几千人观看。我们也很受鼓舞,同年11月,又在吴山广场举行了“梦想绿色天堂——‘绿色浙江’大型广场环保时装秀”。一根根木筷,几张一次性塑料布,甚至可乐瓶、废磁带,这些原本会污染环境的废物,经设计制作后竟成了一套套霓裳。
  对野生动物的保护,也是环保人永恒的主题之一。2002年12月,环保分会组织了以“关注野生动物·保护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促使环境素养形成”为主题的“可可西里的呼唤”系列·活动,包括可可西里保护藏羚羊及生态志愿者活动报告会、活动图片浙江大学巡回展、拒绝校园一次性餐具活动、“情系可可西里爱心捐书活动,建立绿色书库”等。
  也是在那个月,我联合浙江自然博物馆副馆长陈水华博士,倡议发起了省内第一个野外观鸟组织。现在,这个组织在众多鸟类专家和爱鸟人的积极活动下,已经改名为“浙江野鸟会”,定期开展观鸟活动,影响了众多省内鸟类爱好者。
  “圆梦——保护青蛙行动”、“环保先锋”、“用科学救助动物——国际爱护动物行动周活动”、“拯救黑颈鹤行动”等等,也都是我们环保分会陆续推出的“节目”。
 
  从2003年6月起,我受浙江大学委派,到衢州市常山县开展为期3年的挂职锻炼服务工作。在那里,我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绿色梦想。
  在工作中,我尝到了用环保理念来帮助解决实际问题的艰难,也尝到了成功后的喜悦。我曾作为中间人,协调过当地一些企业与农户间多年积累的环境污染纠纷问题,帮助农民维护合法的环境权益并获得一定的赔偿。我甚至还因此受到过个别企业主的电话恐吓。但每当看到农户开心地拿到应得的赔偿款时,环保事业在我心中就又多了一份神圣。
  我还有机会配合当地政府开展环境整治规划工作,推动开展污染严重的轻钙企业清洁生产工作,关闭拆除了100多家小污染企业,开展对水泥企业的关停整治工作等等。经过当地政府一年多的努力,当地的生态环境得到了一定改善。
  在衢州时,我还以“绿色环保公益使者”的身份提出建议:政府机关首先要节约用纸、双面用纸,提倡炎热夏季26度空调行动。不少人逐渐接受了这个理念。我的名片一直就是自己用办公室的废纸印的,而且从不觉得这样会有失身份。因为我知道,少用一张纸,就少砍一斧子树,只有从小事开始力行节约,这个事业才有前景。

  对环保事业执着这些年,我发现政府的支持力度很大,公众的参与热情也很高,但瓶颈不可避免地存在。
  第一当然是人才。我们环保分会不仅需要环保专业人才,还希望更多有影响力的各方人士加入我们的队伍。像被誉为中国男泳“希望之星”的吴鹏,就刚刚受聘担任我们的“绿色使者”。时尚是要靠各个阶层的人来引领的,尤其是各界精英。环保就是个时尚的事业,我们下一步将尽力把更多的不同行业的精英团结起来,让更多层次的人参与到节约型环保社会的建设中来。
  另一方面,资金仍是个大问题。多年环保体验让我对民间环保公益组织的运作有了更现实的考虑。我们目前虽然能拉到一定的赞助,但开展日常活动的经费仍然捉襟见肘,这让我们觉得很无奈。环保不仅应该是精神富有,同时也应该是物质丰富,这样才是真正的和谐。我们一直都在物色对环保公益事业感兴趣的企业家,加入到我们的队伍中来。
  上个月,我非常荣幸地去北京领取了“中国民间环保优秀人物”的奖项。这次的获奖者中,有工人、农民、离退休环保志愿者,也有企业家、公务员、学生和新闻工作者。他们中有“治沙英雄”、“淮河卫士”、“绿色公益事业的使者”、“保护长江万里行的发起人”和“可可西里藏羚羊的守护神”,也有献身于垃圾焚烧、生物降解塑料、焦炉消烟除尘的科技攻关人和创立荒山资源化生态经济模式、研究可持续发展后继理论的民间探索者,还有致力于环保建设,担当起环境保护主力军使命的企业家。他们都让我肃然起敬。我们一起讨论“13亿双手共同托起祖国的蓝天、碧野、青山、绿水”,如何为实现我国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而努力。和他们在一起,我感觉自己的力量越来越强大。
  然而我觉得,我所得到的各种荣誉和成就,都应归功于所有“绿色浙江”环保志愿者的共同努力,因为一个人的力量始终是有限的。和那些执着于环境科学进步的专家教授和社会环保人士相比,我做得还远远不够,环境保护事业还任重道远。

    这是一个名为“旁听”的栏目,特别推出“听你的人生故事”。或许你的故事特别坎坷,或许你的故事特别感人,或许你的故事给人启迪。一个故事,一段人生。心情热线:85113675,你的故事,有我在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