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1月21日,星期一(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第五版:深度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化火气为和气
金华金东区澧浦镇综治办副主任吕志根的“手艺”
本报记者 曹志男

  在金华市金东区澧浦镇,有这样一位综治办副主任、司法所所长,他凭着20年的大公无私、20年的敬业尽责和20年的调解经验,成了该镇老百姓心目中最信任的一名好官。
  他,就是今年51岁的吕志根。“有纠纷,找老吕”,在百姓的心中,吕志根就是澧浦镇矛盾纠纷调解室的形象代言人。
  近日,本报记者专程赶到澧浦镇,采访了这位调解纠纷的高手。
  
  实在是秘诀
  记者走进吕志根的办公室时,他正在接待一名郑店村的来访百姓郑绍能。吕志根专注地倾听郑绍能讲事情的经过,并不失时机地像朋友一般对其好言相劝,还在矛盾纠纷记录表上进行详细登记。“我们明天就开始解决这事。”实实在在的劝慰,再加上最后的一句保证,让原本怒气冲冲的郑绍能心平气和地回去了。
  “老百姓都是实在人,矛盾调解来不得半点虚的!”当记者问起老吕有什么调解秘诀时,实在的他用“实在”作了回答。
  老吕告诉记者,他从1983年在当时的区政府当文书时,就开始接触矛盾纠纷的调解工作。从那时起,如何调解纠纷就成了他每天在研究的“课题”。
  “老百姓找你是为了解决问题的,而不是来让你劝架的,问题没解决,你说再多也白搭。”所以,到了老吕手上的纠纷,他总是从双方当事人各自的合法利益着手调解。“给老百姓讲实实在在的利益,让他们知道再闹下去是两败俱伤,事情就容易解决了。”老吕就凭着这样的“实在”,成了当地有名的“娘舅”。
  “而问题到了实在无法调解的地步,我就劝双方进入司法程序,并尽我所能地提供法律方面的帮助。”同样是实实在在的举措,让老吕更加倍受百姓信赖。
  
  磨字是诀窍
  老吕说,在矛盾纠纷调解中,自己还有一个小诀窍,那就是一个“磨”字。有些纠纷有调解的希望,但一时半会又调解不下来,这时候,老吕就会想方设法地去“磨”:“调解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调解了4个小时还不行就再加半个小时,而往往在这最后的半个小时里,问题就解决了。”
  有一次,澧浦镇一个自然村的一名产妇在镇卫生院生产时,因为接产医生的操作不当,导致了大出血,后来又由于医生耽误了时间,产妇没能抢救回来。
  “80多个村民赶到镇卫生院要说法,当时的气氛十分紧张啊。”老吕回忆道。当时,他马上赶到镇卫生院做起了村民的思想工作。在了解到镇卫生院确实存在过错,而产妇的父亲是村里有名的老中医,有着很高的威望后,老吕找准目标,专门做起了这位老中医的思想工作。“我想,只要老中医的思想通了,别的人就好办了。”
  “我实事求是地告诉他,卫生院确实存在过错,但这样闹也解决不了问题。公道是要讨,但不是这么个讨法,要走法律途径,用法律武器来讨个公道才对。现在首先应该去申请做医疗事故鉴定。”老吕苦口婆心地劝说,并一再保证自己会帮他们要回公道。1个小时、2个小时……从早上8点到下午1点,老吕一遍一遍地“磨”,老中医终于听从了老吕的劝告,带着村民走出了镇卫生院。
  之后,老吕实现了自己的承诺。他不厌其烦地一次次登门拜访,安抚家属情绪,同时通过司法程序帮他们要说法。最后,面对一个公正的结果,老中医握着老吕的手,流下了热泪。
  老吕说,那一刻,真的觉得特别欣慰,因为不仅仅是一场纠纷在“磨”字诀下烟消云散,自己更是帮老百姓做了一件实事。
  
  报纸是帮手
  采访中,老吕拿出一本贴满各种报纸剪辑的大本子给记者看,得意地说:“这可是我调解纠纷的百宝箱啊。”原来,老吕有个习惯,就是将在报纸上看到的案例和相关法律知识剪下来,贴到本子上,平时经常看看学习学习,有用时拿出来参考参考。
  在老吕看来,不断补充学习法律知识,是调解纠纷所必需的。阅读《浙江法制报》等一些法制类刊物,是他每天必做的一门功课。
  今年2月份,澧浦镇蒋村的蒋某骑车穿越铁路时被飞驰而过的火车撞成了重伤。铁路部门表示,赔偿200元钱。村民们对此很不满,竟跑到铁路上去拦火车。
  得知消息后,老吕立刻前去调解此事。当时,村民们的情绪相当激动。
  “那次,我的大本子可帮了我的大忙!”老吕在“百宝箱”里翻到了一个发生在上海的类似案例。于是,老吕拿着案例和相关法律资料,在铁路部门和村民之间来回奔波,终于在双方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点,签下了调解协议书。
  从一名普通文员到一位调解矛盾纠纷的高手,老吕与老百姓打了20年交道,为他们调解了无数起矛盾纠纷,“酸甜苦辣都尝过了,但只要看见调解成功后,纠纷双方的手能握在一起,我就觉得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