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已成百姓解决纠纷的主要手段省人大常委会审查“四五”普法成绩单本报记者 朱兰英
本报讯
法律越来越深入地走进普通百姓的心中。昨天,省司法厅厅长胡虎林向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递交了“四五”法制教育“成绩单”:5年来全省有近4千万人接受了普法教育,其中74%的干部群众在接受调查时指出,自己的法律意识和素质明显提高。 胡虎林在报告中说,5年来,全省各级财政共投入4614万元作为普法专项经费,共有近4千万人接受普法教育,占应普对象的85%,其中领导干部、公职人员的普及率为100%。通过“四五”普法,我省政府部门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基层民主法制建设不断深化,法治化管理水平不断提升,社会法治环境明显改善。“四五”普法也使广大公民的法制观念和法律素质明显增强,法律手段被广泛运用,并成为基层群众解决纠纷、化解矛盾的主要手段,“遇事找法、办事说法、解决问题依法、维护权益靠法”的社会风气日益浓厚。在之前的一次抽样调查中,有74%的干部群众认为经过“四五”普法,自己的法律意识和素质有了明显提高,有98%的干部群众经常或偶尔收看收听法制类节目。 据介绍,在“四五”普法即将结束,“五五”普法即将启动之际,我省要因人制宜地推广更为广泛的法制宣传,消除死角和盲点。同时,法制宣传将与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以及社会管理的专项工作结合起来,并纳入政府年度目标管理和“法治浙江”、“平安浙江”的考评体系,将考核结果与当地党政部门政绩挂钩,使“软任务”变成“硬指标”。 今天上午,常委会组成人员将对“四五”普法“成绩单”进行审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