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9月28日,星期三(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第十六版:法苑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大学生迷上了哪些法律书?
见习记者 慕容梦漪/文 本报记者 王志浩/摄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要使大学生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不仅要大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更要大力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自今年初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作出重要讲话以来,各地高校的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如火如荼地展开。
  作为一份法制类专业报,本报对我省大学生阅读法律书籍的情况做了一个小调查。在走访了专业法律书店经理、学校附近书店的老板、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等群体后,我们发现大学生阅读法律书籍呈现三大特点。

  特点一:看法律书的大学生越来越多
  读法律书籍的大学生人数较以往增加了,但仍以研究生为主。非法律专业的大学生对于阅读法律书籍的热情日益高涨,《以案说法》等以案例为主、可读性强的书籍,特别受此类人群欢迎。
  9月24日,周六,上午10点,记者来到杭州天目山路天正法律书店。这家书店位于浙江大学西溪校区正门斜对面。晴朗的周末,店门口的公交车站上等待着很多准备出游的学生,但还是有不少学生走进这家小书店挑选精神食粮。
  一个穿格子衬衣、戴眼镜的小伙子正在专心翻阅书籍。记者看了一下,是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属于法律思想史。
  “同学,是浙大法律系的吗?”
  “不是,我是中文系的。”
  “中文系的学生也喜欢看法律书籍?”
  “这挺正常啊!我们不少同学都对法律方面的问题挺感兴趣,有空也会买几本法律方面的书来看。”
  “平时喜欢看哪些法律书?”
  “法律思想史一类的,或者法律杂文集。法理学的书籍对我们来说太深奥了,不大会去看。”这位大二中文系学生说起法律书籍来毫不陌生。
  记者在店里转了10多分钟,陆续有大学生模样的顾客走进书店。
  同样是在这条路上,西湖法律书店是一家历史较久的法律类专营书店,这里也有几位周末“访客”。店员说,平时大学生来得挺多,“今天是周末,人比较少”。经理郭文洁告诉记者,近年来,来书店的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加,但研究生占了多数,本科生并不多。
  记者随机采访的本科学生均表示,他们去书店或图书馆阅读法律书的频率并不高,“大概一个月去一到两次”;而研究生们则表示,他们去书店选购法律类书籍的次数很频繁,“有事没事都会进去溜达溜达”。

  特点二:教材类法律书稳居榜首
  图书类型上,教材类(包括考研、司法考试、教学参考、案例工具书等)以绝对优势名列榜首;其次是法理、法律法规白皮书,其中法理类书籍的主要读者是研究生。
  杭州师范学院法律专业大二学生章熹给记者开了张书单,她最近买的几本法律书是《刑法学》、《物权法》、《论犯罪与刑罚》,都与课堂内容挂钩。她的同班同学曹芳芳说,她们班共有49名同学,绝大多数人都买实用性强的教材类书籍,偶尔也会买些分析热点案例或者法律思想史方面可读性较强的书。“我们班只有少数几个肯吃苦的会去看理论性强的书。”宁波大学法学院大三的张同学说,法律专业课务繁重,再加上择业压力,他和同学只能挑些非常实用的专业书籍来看。
  研究生关注的法律书籍与本科生相比面更广。除了教材类书籍,本科学生较为排斥的法理学著作,在研究生中却是“香饽饽”。特别是外国法理著作的翻译作品和国内知名学者的最新研究著作,是研究生们涉猎的主要对象。
  非法律专业的学生则多数喜欢看些热点案例报道、法律杂文等可读性强的书籍;对于法律法规的新动向他们也比较关注,目前热议的物权法就颇受他们的关注。

  特点三:经典书目长盛不衰
  就具体书目而言,《论法的精神》等经典法律书目一直是大学生的最爱,购买率、借阅率居高不下。
  西湖法律书店经理郭文洁告诉记者,现在的大学生对法律书籍的涉猎面越来越广,对最新著作的关注也比以往强烈,但是经典书目从来都没被忽视。
  据统计,大学生最爱看的法律书籍前4名是:孟德斯鸠(法国)《论法的精神》、博登·海默(美国)《法理学法哲学与法律方法》、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丛书和曾宪义主编的《以案说法》丛书。这些书也是各家法律书店的销售热门,《论法的精神》更是年年热卖。
  以上3个特点也在学校老师的意料中。浙江大学法律专业的庄教授说:“在大学生这个群体里,浮躁的情况还是存在。本科生往往对自己的学业、前途还没有明确规划,再加上法律专业学务确实繁忙,能把老师推荐的书目看完就已经比较难得了。但是要有过硬的专业素质,多看书是必须的。”庄教授也对阅读法律书籍的非法律专业大学生人数渐增这一现象感到欣喜,他说,这是群众法律意识强化的表现,对于法治社会的建成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