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9月21日,星期三(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第十六版:法苑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你好,法律使者
萧山法院首推《司法礼仪规范》
本报记者 朱乔夫

  “法律借助于法官而降临人世。”法官是一个不寻常的角色,他在法庭上的举手投足、神色仪态都是对法律的塑造。正如杭州市萧山区人民法院院长潘季林所说:“司法礼仪就是法的形象,就是法的尊严,就是法的权威和程序,就是公平与正义!”
    9月1日,萧山法院在打造完美法官的路上,跨出了实实在在的也是历史性的一步——该院的《司法礼仪规范》(以下简称《规范》)正式实施。《规范》改变了过去“司法礼仪仅是内心信念”的认识,而在制度上将之确立为法官的义务,并对惩戒的组织、程序以及措施进行了详尽规定。按《规范》,法官有违司法礼仪情节严重的,将被免除法官职务。据悉,《规范》的定位得到了省高级法院院长张启楣的肯定,这一制度也开了全国法院系统相关法官职业道德规范的先河。
  从今年6月酝酿至正式施行,这个《规范》6易其稿,从胸徽佩戴的位置到法槌敲击的次数和音量,都有详细规定。
    
  法官:细节决定成败
  记者发现,有一项内容在《规范》中出现了不止一次——不得对当事人及其亲友(或律师)过于热情,给他人造成关系密切的印象。对此,萧山法院的法官有自己的理解。
  法官诸灿祥给记者讲了这样一件事:
  2002年,天津一青年骑自行车时被一辆违章汽车撞死,其母向当地法院起诉,要求驾驶员和当时坐在副驾驶位上的人赔偿全部损失。承办法官未经开庭就认为第二被告没有责任,要原告剔除第二被告。原告考虑到第一被告无履行能力,不愿更改。这位法官语气强硬,说:“你愿意怎样起诉就怎样起诉,那是你的事,但怎么判那是我的事。”
  审理过程中,原告打电话到法院询问案情,这位法官又很不耐烦:“你一点法也不懂,干脆带个律师来,和你说没什么用处。”原告不敢得罪法官,尽管经济拮据,也只能专门聘请律师,来到法官面前,还随身带来了死去的儿子的照片。
  没想到,承办法官看了照片后非常生气,质问原告:“为什么拿死人的照片给我看?”
  法院最后判决,第一被告承担全部责任,第二被告不承担责任。由于第一被告几无可供执行的财产,原告实际得到的赔偿连付律师费也不够。于是,原告认为承办法官肯定和第二被告有关系,偏袒第二被告,连续3年多次去上级法院以及人大、信访部门申诉、上访。
  但有关部门调查后,并未发现这个法官与第二被告之间有任何关系,法律适用上也没有违法的地方,于是上级法院驳回了原告的再审请求。但是,此举并未平息死者家属的愤怒,他们固执地认为承办法官必定和第二被告有关系,否则为何未经审理就认定第二被告没有责任,又为何用这种侮辱性的态度对待原告?
  诸灿祥认为,这位法官未经审理就发表倾向性意见,违背了法官“严守中立”的立场,不能不让人怀疑他在偏袒第二被告。但让原告确信他“不公正”的,是那些刺耳的话——“怎么判是我的事”、“和你说没有用”、“拿死人的照片给我看干什么”等,这些严重侮辱了当事人的亲属。
  诸灿祥说,其实,这些“不当言行”就是法官礼仪的缺陷。这些礼仪缺陷,会让当事人怀疑法官的公正和判决的公正,进而怀疑法院甚至法律的权威和公正。让人遗憾的是,法官礼仪的缺陷,民事诉讼法管不到,审判纪律也难以制约。“所以,现在这个《规范》既是填补空白,更是司法公正的需要。”
    
  律师:礼仪体现公正
    对于法官礼仪缺陷的遗憾,恐怕律师的感受要比一般当事人复杂得多。当初《规范》的酝酿,就是源于一次律师座谈会——没想到法官形象问题成了律师们最“感冒”的。
  对此,浙江万马律师事务所主任徐敏举了一个例子来说明。
  那已经是十几年前的事了,当时徐敏还刚刚进入律师行业,他随一名律师去山东某地法院出庭。案件在一个乡镇法庭审理。法庭条件很简陋,两张旧办公桌,庭长和书记员一人一张,其他人则坐在两条木凳上。当时正好是夏天,庭长在开庭时间过了大半个小时后,才穿着背心、短裤,摇着蒲扇进来了。简单问了几句话后,那名法官就蹲在条凳上,手摇蒲扇用方言宣布开庭。
  “反感但又不能得罪法官,甚至还得讨好一下,律师心中如何受得了?当然,现在是不会有这样的事了,但时代不同了,新的不符合文明准则、礼仪规范的行为却依然在法官身上存在着。”徐敏认为,法庭是审判活动的主要场所,也应当是司法礼仪表现最充分的地方,法官的仪表和言行不端正、不规范、不文明,与法官的身份以及法庭的神圣庄严是不相称的。“而且,法官礼仪的缺陷,损害的是法院的权威和法律的尊严,这个后果就比较严重了。”
    
  当事人:信任法官看言行
    9月2日,萧山法院审理了深圳某企业诉萧山区地名办的行政诉讼案,来自深圳的原告企业代理人颜雪明对萧山法院出庭法官的几个细节的评价,颇能说明问题。
  他说:“今天开庭时,我注意到了一个细节——法官在开庭前十几分钟就已经准备就绪,反而是当事人显得有些拖拖拉拉。我出了这么多次庭,这样的情况还真不多见。我甚至见过法官在过了开庭时间后还在穿法袍,还在争论‘这件法袍不是我的,我的没这么小,我的那件法袍到哪里去了’等等。”
  颜雪明说,庭审中的几个细节也让他留下了深刻的影响——法官从未打断过他的陈述;碰到需要确认时,法官总是和颜悦色地问:“请问原告刚才说的是这个意思吗?”颜雪明认为,案件可能会出现种种无法预料的结果,但有一点可以确定,至少在这个案件中,法官不会袒护哪一方。他说:“要说是否有信心,我倒是对这几名法官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