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8月5日,星期五(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第四版:天下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铁娘子的风火年华
本报记者 仇健 实习生 叶琛琛

  杨金仙,一个在监狱系统奋战了多年的普通女性,一个被全省监狱系统民警广为传颂的优秀党员,一个为了群众、为了工作不要命的铁女子。近日,省司法厅掀起了一股学习杨金仙的热潮,“学习她火一般的工作热情,学习她为了解决基层困难再苦再累也不在乎的思想境界,学习她严格要求自己是永远的标准”。且看——

    在群众困难面前,她有着火一般的热情。身为副局长的杨金仙,年收入并不低,可女儿结婚时,作为母亲的她竟然没能为女儿添置点像样的嫁妆。原来,这么多年来,她的钱多数花在别人身上了……
    徐国英原为湖光饭店的工人,是烈士阮金木的家属。阮金木早在1991年10月牺牲,多年来,徐国英母子的生活始终被杨金仙惦记着、关心着。2001年,随着湖光饭店停业,徐国英一家陷入了经济危机。于是,杨金仙每月从工资里拿出200元资助他们,从2003年起她又改为每月资助500元。2004年,徐国英的孩子生病,她毫不犹豫地又掏出了5000元救急。想起杨金仙的种种帮助,徐国英哽咽着说:“杨局长比自己的亲人还亲,没有她,我们母子俩的生活不知道会啥样。”
    金华监狱民警宋玉芳说:“8年来的生活,他们是在杨局长的关心和帮助下度过的。”宋玉芳是省属监狱系统二等功获得者、“新长征突击手标兵”李林祥的妻子。8年前李林祥因病去世时,孩子才13个月,宋玉芳又面临下岗,这突如其来的打击,使宋玉芳几乎崩溃。当时身为省监狱局政治部主任的杨金仙得知后,通过协调把她调进金华监狱。第二年,她又积极鼓励宋玉芳考上大学,成为单位的委培生。在三年的学习期间宋玉芳失去了经济收入,杨金仙则带头资助500元,并每月资助200元,直至宋玉芳完成学业。
    这样朴实而感人的故事,还有好多好多。在人们心里,杨金仙就是一个善解人意、雪中送炭的大姐。
    
    为了解决基层困难,再苦再累也不在乎
    “工作要用心,对群众要用情。”杨金仙常常这么告诫部下和同事。
    1993年杨金仙当选为西湖区人大代表,1998年当选为省九届人大代表。“人大代表”在她的心里就是一种强烈的责任和使命。2000年,杨金仙在人代会上提交了“民警居住城市化”的提案,得到高度重视,到2004年底,民警住房城市化从23%提高到70%。担任省人大代表5年来,杨金仙提交议案35个,在省人大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多数议案得到了较好的落实。
    监狱工作和干警几乎成了杨金仙的全部,哪怕是生病的时候她也放不下。2004年12月31日,杨金仙因脊椎压缩性骨折住院,可第二天,前去看望她的同事就发现,她已经把病房当作办公室了。一位同志冲着她急了:“杨局长呀,为了身体应该好好休息,否则我们只有通过组织强制你休养治疗了。”杨金仙听后淡淡一笑:“这么多年了,你还不了解我,不工作不是要把我逼疯吗?除非我去见马克思了,不然我就要这样继续干下去!”
    
    严格要求自己,是她永远的标准
    杨金仙18岁参加工作,25岁被评为金华地区“三八红旗手”,26岁当选为省第六次妇代会代表,29岁被省公安厅授予“优秀团干”,先后12次被省直机关工委、省司法厅、省监狱管理局评为优秀党员和先进工作者。
    说起杨金仙的严于律己,一个处室的领导深有感触。2002年春节前,杨金仙要到金华监狱去慰问民警,她的爱人正好要回金华过年,由于春节期间火车票紧张,杨金仙的爱人没有买到票,于是和妻子商量能否让他顺路搭个
    车,没想到杨金仙竟然没有通融余地地说:“公车怎么可以办私事?你还是自己想办法吧。”当上领导后,很多亲戚朋友都找上门来,可杨金仙从未利用手中的职权为家人办一点事。如今,杨金仙丈夫的两个妹妹都因企业破产待业在家;她自己惟一的妹妹从1997年下岗至今,一直在做家政工;她在金华的父母亲,一直住着那低矮破旧的房子里。杨金仙说:“我是一名监狱系统的领导,只有尽心尽职为广大民警服务,没有为自己亲人谋利的特权。”
    在杨金仙的女儿俞杨的记忆里,妈妈不仅铁面无私而且总是很忙,从小到大一家人从来没有吃过团圆的年夜饭。她读小学的时候,曾经给妈妈的领导写过一封信,要求给妈妈放假,陪陪女儿。如今,女儿长大了,妈妈却更忙了。为了工作,杨金仙的父亲过世,她没有陪在身边;女儿生孩子,她也没有陪在身边。对于家人,杨金仙说,她觉得愧疚,但却无悔,因为她的人生坐标是“为了群众,为了基层,就是付出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