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7月29日,星期五(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第七版:前沿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我省律师何时能切到一块蛋糕
WTO法律专家李圣敬认为首先要开展人才培训
本报记者 仇健

  近几年来,尤其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我国受到的反倾销调查越来越多,随之暴露出的一个问题便是相关法律人才的稀缺。在2004年省外经贸厅的一份信息上,记者看见管理部门已经发出疾呼,要加强有关专业律师队伍的培养和建设。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听到了另一个来自律师界的急切声音,他们希望更多地融入这块法律市场。
  作为我省最早一批涉足WTO法律业务的律师之一,李圣敬目前在北京从事这方面的法律业务。随着今年6月底7月初欧盟对我国的购物袋、劳保鞋、麂皮、皮鞋等产品连续发起反倾销,李圣敬和他的团队也已经连续作战一个多月。
    虽然不少委托他代理案件的都是浙江的企业,虽然他们为此忙得焦头烂额,虽然他们往返于北京和浙江要花费巨额的旅途费用,但李圣敬说,他并不打算在浙江的律师界寻找合作伙伴以减轻工作压力,降低代理成本。因为,反倾销法律业务的专业性非常强,不仅要掌握WTO规则、国际公约、他国法律规定,而且还要懂得财务等经济学知识,因此,只有理论知识没有实战经验的律师一般难以胜任这项工作。而在浙江,具备这样素质的律师实在是捉襟见肘。
    回忆当初创业,李圣敬说他也经历了一个艰难的过程。由于受种种客观条件的限制,在承揽反倾销法律业务方面,北京的律师事务所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再加上不少企业家对北京律师都有一种盲从的心理。即使大家实力差不多,但最后胜出的往往是北京的律师事务所。为此2002年,李圣敬放弃了杭州的业务前往北京,但由于没有足够的业绩取信于人,他曾经8个月没有接到一笔业务。
    没有业绩就意味着接不到相关的案子,这同样也是浙江律师和律师事务所面临的问题。在采访中,记者发现企业在选择律师事务所的时候非常看中它在这一领域的业绩,业绩越好越多,找上门的企业也就越多。而那些没有业绩的律师事务所尽管规模较大,也会常常落得无人问津的地步。久而久之,浙江的律师界就这样不自觉地进入了这个恶性循环,专业素质不高导致接不到案子,没有了实战的锻炼,又如何丰富经验,提高执业技能?没有业绩,又如何去吸引下一个客户?
    为了帮助我省的律师界打开恶性循环的僵局,省人事厅、省外经贸厅、省司法厅量身定制了一套人才培养计划。根据这项计划,我省将有88名律师和12名法律工作人员在两年内,接受“俩反一保”(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调查与诉讼专业培训。考虑到这些培养出的专业人才实践锻炼欠缺的问题,有关部门还将专门组织他们为省内外贸企业承担数个反倾销调查诉讼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