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7月21日,星期四(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第四版:平安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平安写在每一个角落
浙工大研究生行万里感受平安浙江
本报记者 余春红 实习生 曹青萍

  历史文化名城绍兴宁静安详、民营经济的领头羊温州开放朝气、人文璀璨的甬城宁波大气现代、兼得山海之利的台州激越奋进……从7月14日到18日的短短一周时间里,浙江工业大学经贸管理学院研究生分会的12名研究生从嵇山鉴水走到东海之滨,4个城市的所见所闻在他们的脑海中勾勒出了一幅真实可感的“平安浙江”画卷。
    一星期里,他们紧张奔波却又欣喜连连。从一个社区到另一个社区,从一个企业到另一个企业,从政府部门走到居民住地,从政府官员到普通百姓,他们如饥似渴地掠取每一个“平安”的细节。民主法制建设有些什么新成果,各地经济发展是否稳健而有潜力,从农村出来闯世界的外来创业者是否在城市里找到了“第二故乡”的感觉,民营企业的老板有没有把“安全生产”从墙上落实到每个员工的行动上……所有这些问题的答案写在社区居民的笑脸上,写在居民朴实的话语里。
    “不管走到哪里,点点滴滴随处可见‘平安浙江’,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平安建设的氛围,尤其‘小平安’的概念已经在每个老百姓的心里扎根。”12名研究生一周的所见所闻所感汇成了这样一句话。
    
  民主法制建设篇
    记录者:研究生聂津君、吴青萍

  ——事无巨细的“乡村典章”
    大到村干部违规如何处理,小到一棵果树的承包,居然都有规定可循——新昌县70多个村推出的“乡村典章”真让我们大开眼界。这些“乡村典章”与传统的村规乡约不同,而是由村民会议公决产生,在现行的法律框架内对村务运作机制予以明确和细化,村民的民主权利见诸方方面面,边边角角。
    在儒岙镇石磁村,我们看到每家每户都有一个小册子,上面写着村级组织的职责,村务议事和决策、村级财务管理、村干部违规损害村民利益的追究等办法一目了然。如在决策议事方面,该村的典章就规定针对外出务工村民很多的现象,外出的村民代表可以通过远程通信方式参加表决。该村曾经为修联村公路由谁出资的问题在村民之间产生了极大的分歧,按照典章规定,经过召开村民代表会议表决,问题迎刃而解。
    为此,村支书感慨地说:“如果像以前那样由几个村干部拍拍脑袋,不顾村民的意见就硬上项目,项目肯定搞不好。按照典章办事,程序公开,压力小了,阻力也小了,办事顺利多了。”
    村级财务一直是村民关心的问题。在石磁村,典章出台前,一张发票只要4个人签字,现在则要经过10个人的手,增加了5个村务监督小组成员的监督。“原来有的村干部到小店买包烟都记在村账上,个人花集体的钱,村民往往被瞒在鼓里,现在还有谁敢啊。”石磁村村民对这样的变化很有感触。
    “乡村典章”改变了党在农村基层的执政方式,真正保障和实现了村民的当家作主。
  ——家门口备着法律武器
    绍兴市越城区府山街道越都社区有个法律咨询站,它是社区居民的叫得应的法律智囊。咨询站是由社区离退休的法律工作者组建的,居民有法律问题,只管到咨询站诉说,走出咨询站就豁然开朗了。千金弄71岁的居民胡某的房屋产权证上名字错了个字,老人打听到这样就无法出售房屋后焦急万分,却又不知所措。在咨询站串了门后,他茅塞顿开,立即照咨询站的说法去办理了名字更正手续,轻轻松松解除了后顾之忧。
    一个小小的咨询站一边提供法律服务,一边宣传法律知识,成了社区居民最离不开的朋友,连别的社区的居民也常常慕名而来。
    美中不足:
    一路行来,可以感受到民主法制建设硕果累累。但在与各地群众的接触中,我们普遍感觉到普通老百姓的法律知识、甚至是法律常识的匮乏。然而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法律与老百姓越来越密切,于是,这种日益增长的法律需求和相对匮乏的现状之间形成了一对鲜明的矛盾。更重要的是公民的法律素养既是民主法制建设的风向标,也是民主法制建设的助推器。
    
  社会治安篇
    记录者:研究生戴科星、谭福成等
    
  ——外来人员有了第二故乡
    步入那个座落在绍兴枫桥镇的浙江情森制衣有限公司的大门,我们可以看到这里的员工春风满面;工厂车间窗明几净,工作紧张有序、忙而不乱;公司陈列室里各种荣誉琳琅满目。但是你却看不到也听不到治安、安全方面的不幸事件,也没有让人头痛的厂内纠纷,一个公司俨然一个祥和的大家庭,许多外来务工人员就把这当成了他们的第二故乡。
    四川籍员工陈某现在正盘算着买新房,把家安到枫桥。可他刚到情森时,赚钱心切,却没有专长,差点误入歧途。车间领导和同事发觉后,面对面、手把手地传授技术,在短时间内使他适应了工作岗位,摆脱了拮据的生活,如今还攒起了买房的钱。陈某觉得到情森工作就像找到了个铁杆朋友。
    情森公司近千名员工来自五湖四海,外地员工占了27%,可不论他们来情森的时候是两手空空还是一无所长,他们都会得到情森的关爱,由此,情森、枫桥就成了许许多多外来务工人员的新家。
    “以人为本,真情待人,纵是顽石也会点头,木偶也会动心。……把员工当家人,员工才会把厂当成家。”枫桥经验在情森公司的实践让人动情。
    再来看宁波的澄浪社区,这个7000多人的社区有不少的外来人口,在这个社区有一支由本地人组成的自愿者队伍,每个成员每年为工作没有着落的外来人员解决一个就业岗位,有很多外来人员就是这样找到工作,安心定居的。社区为了让外来人员很好地和本地人融合在一起,以运动会、“经典老歌大家唱”等各种文化娱乐活动为媒,给整个社区的居民创造了充分的交流和沟通机会。    
  美中不足:
    我们在四个城市,听到了绝大部分居民对治安现状的满意回答,也看到了各地治理社会治安的“十八般”武艺。当我们把目光聚焦到在城里创业的外来人员的身上时,我们同样看到了一些外来人员与当地居民的和睦相处,许多外来人员如逢第二故乡。但是,我们也听到了不少关于外来人口与本地居民冲突的事例,大部分外来人员总觉得无法融进当地居民之间,甚至有被歧视的经历,而不少本地居民总有排外意识。新的城市移民如何让他们真正享受到城市居民的平等待遇?在各种高科技的防范措施极大地发挥着威慑力,震慑着外来人口犯罪的时候,更多人文和人性化的措施是否有更多的发挥空间?
    
  安全生产篇
    记录者:研究生黄必成、周宏芸等
    
  ——边吃饭边看安全生产片   
  “安全是员工的生命,平安是企业的生命。”我们走进温州的浙江长城换向器有限公司时,听到了这样的安全生产理念。这是一家生产汽车配件的企业,在生产车间里可以看到耳塞、眼镜等安全防护设备。按照国际质量体系、管理体系、职业健康与安全管理体系三大国际体系的要求,这家企业建立了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生产设备有严格的操作流程和按期的维护保养,各种评比活动促进着员工的岗位技能和安全意识……今年以来,该企业没有发生过安全生产事故。有的企业不失时机地在食堂里也进行着安全生产的教育,员工们一边轻松用餐,一边可以观看安全生产的电视片;生产车间里配备着急救药箱。安全生产从墙头语录转变成了车间里的防护设备和员工的操作规范。
    温州安全生产监督局的数据也表明当地企业的工伤事故在下降。台州、宁波近年来的工伤事故及死伤人数也都有大幅度的下降。
    美中不足:
    目前,把安全生产真正纳入企业管理的大多是大型企业,而中小企业远远没有做到位。在个别地方,我们就看到连车门都关不上的公交车居然还在城市间穿梭载客。企业去注重安全生产大多被动而为,除了政府导向的作用,市场驱动是一个重要因素,特别是在加入WTO之后,许多企业是在国际市场的逼迫下去改进硬件设备,增强安全生产防范措施的。可见企业仍然把安全生产当成一种负担,安全防范还停留在应付检查和对付市场要求上,而员工对自身的保护意识也不强。而相关的政府职能部门囿于人力物力,显然无法全面监管到位。那么,安全生产如何做到不留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