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7月15日,星期五(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第四版:天下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中国啤酒含甲醛”报道引发行业危机?
  “媒体对食品安全的报道,一定要慎之又慎。如果过分炒作,就会成为国外制裁中国的证据。”13日下午,北京对外经贸大学技术性贸易措施研究中心理事长夏友富教授告诉记者,中国啤酒行业面临的危机就是个典型的例子。
    据了解,目前共有15个品牌的中国啤酒在韩国市场销售,分别来自12个中国啤酒厂商。今年1月至6月,中国出口到韩国的啤酒总量价值超过1000万元人民币。日本从中国进口的啤酒量已从2000年的69万桶增长到2004年的178万桶。
    “单从中国对韩、日出口的啤酒总价值看,召回、调查对中国外贸影响不大。”夏友富说,“但这些报道给中国啤酒行业带来的影响却是致命的打击。”夏友富解释,中国啤酒主要出口到东南亚国家和地区,韩、日市场比例不小。而且,检测结果出来以前,中国啤酒肯定不能再出口到这些国家。更令夏教授担心的是,韩、日的做法会不会产生扩散效应,即其他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会不会效仿韩、日,也禁止中国啤酒出口。
    夏友富说,顾教授的课题组化验的啤酒只是样品。而这些样品不一定能代表该品牌的整体质量。“在这种情况下将结果公布,可能就会报道不全面,不全面的报道可能会被人利用”。
    夏友富举例说,以前国内曾有媒体登过一张某地区地上一片死鸡的照片,就有国外机构要求中国对此做出解释。“但该照片反映的只是个别现象,没有普遍性。怎么解释啊?”
    夏教授说,由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国情不同,同一类产品的标准,发达国家可能要严很多。而发展中国家的产品要出口到发达国家,必须符合该国的相关标准。夏教授的结论是,应尽快制订出口标准,即出口产品必须符合出口目的地国家的产品标准。“但出口企业应实行统一的产品标准,不能出口的产品一个样,在国内销售的产品又是一个样”。
    夏教授这一观点与石家庄珍极酿造集团董事长张林的建议不谋而合。
    6年前,中国的酱油行业曾有过与啤酒行业类似的遭遇。1999年,欧盟对中国出口的部分酱油进行抽查,发现其中氯丙醇(一种致癌物)严重超标,随即全面禁止了中国酱油的进口,并公告了酱油中含有毒物质的5家中国企业名单。该消息曾被国内媒体广为报道。
    “消息传到国内,中国政府采取了两个对策。”张林说,首先是发文希望欧盟方面实事求是地对待这一问题,不要因为几家企业出问题就禁止所有中国酱油出口,同时欢迎欧盟考察团到中国企业检查。同时,中国政府新增了对氯丙醇的检测项目,如果超标,根本不能走出国门。
    “这招挺灵,后来中国出口到欧盟的酱油再也没有出过类似问题。”张林估计,中国啤酒可能与当年的酱油一样,面临来自国外的考察和国内的检查。
    据报道,中国啤酒中的甲醛,主要来自两个途径,一是在生产过程中添加,用做稳定剂,二是啤酒在发酵过程中产生。“如果在发酵过程中产生,企业应想办法去除,如果在生产过程中添加,就应该寻找替代方法。”张林说,为了降低成本而忽视产品的安全性,生产企业其实是在搬石头砸自己的脚。
    有舆论指责,某啤酒厂商为推广其“无甲醛啤酒”大肆宣传,是引发这场全行业危机的“罪魁祸首”。截至记者发稿前,尚未联系到该啤酒厂对此作出回应。
  据《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