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6月28日,星期二(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第五版:深度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孤品龙碗串起一个个真情故事
鞠九江 李颖 陆惠明

  一只大清乾隆年间的官窑双龙碗,历经200多年沧桑,完好无损地保存下来。丈夫为救身患绝症的妻子,在走投无路时打算卖碗救妻;妻子舍身护碗,保住家宝国宝。在死神步步逼近时,素不相识的人们纷纷伸出了援助之手……
    
  2005年4月5日清明节这天中午,家住江苏省如皋市如城镇的沈文跪在妻子张丽遗像前声泪俱下:“丽,龙碗还未捐给国家,你咋就走了呢?丽,经故宫博物院鉴定,龙碗是孤品,是国家珍贵文物;丽,你就放心走吧,我正在落实捐碗事宜,你的夙愿就要实现了……”一只龙碗演绎了一个催人泪下、感人肺腑的爱的真实故事。
    
  家传龙碗
    沈文,今年55岁,在兄弟四个中排行老大,在一家企业担任仓库保管员。他与张丽婚后生育一女。夫妻恩恩爱爱,女儿孝顺可爱,小家庭其乐融融。
    2000年初秋,沈文的父亲沈浩然在食道癌治愈无望时常念叨着一只碗。起初,沈文没有在意,认为他大脑不清说糊涂话。随着病情加重,老人念碗之情愈烈。沈文的母亲将家中几十只碗、盘、碟和盘托出,他一一触摸辨认后失望地摇摇头,眼角边渗出浑浊的泪。家人猜不透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中秋节过后,沈浩然生命进入倒计时,时常处于昏迷状态。秋高气爽的一个清晨,他竟奇迹般地坐了起来。他将老伴及四个儿子召到床前,示意打开床下的一只木箱。
    这是一只小巧精致的樟木箱,因年代已久,油漆大多剥落。木箱未上锁,打开后空空如也。细心的老伴从箱底垫布下取出一份层层包裹的遗嘱:
    我年事已高,且重病在身,在世日子屈指可数。我没留下什么财富,看到儿孙满堂,安居乐业,本可安心而去,可有一“心病”一直埋在胸口,思忖再三,立此遗嘱述清:
    我祖籍江苏镇江,因战乱,1923年移居如皋。据沈氏《家谱》记载:清朝乾隆45年(1780年),沈家第七代长子在皇宫当差时,受赠龙凤碗一对。此对碗代代长子承传,20世纪50年代传至我手中。1964年,如皋文物商店对碗鉴定后,每只开价100元收购,我未同意。“文革”中凤碗被毁,清五彩蓝地双龙碗被我装入钵头,加盖深埋于院内天水坛下,才幸免一劫。
    此碗既是沈家的传家宝又是国宝,当珍惜收藏。不到万不得已时不可出手。勿流失国外。可捐给国家。
    沈浩然
  2000年3月15日
    这是沈浩然半年前被确诊为食道癌后暗地所立的一份遗嘱。沈文兄弟四人传阅后,当即按图索骥,移去天水坛,挖地三尺,取出密封钵头,小心翼翼打开后,龙碗重见天日。
    呈现在面前的是一只官窑蓝地双龙碗,口径19.50厘米,金边;高8.5厘米,底径8厘米;两条有角有鳞的金龙张嘴腾空翱翔,环绕碗面;龙身四周是飘飞的金色云朵,栩栩如生的龙,大有腾云驾雾飘飘欲仙之感;碗底白底蓝字篆书落款:大清乾隆年制。此碗古朴、端庄、美观大方、做工精细、色彩典雅、品质上乘,堪称一绝。
    目睹久别重逢的龙碗,沈浩然一下子来了精神,双眼一眨不眨盯着,面部肌肉抽动几下后,老泪潸然流下。许久,他示意长子沈文靠近身来。
    “爸——”沈文跪倒在地,双手接过龙碗,泣不成声。
    两日后,沈浩然去世。沈文与妻相约,守住龙碗,让传家宝代代传下去。
    
  卖碗救妻
  沈文的妻子张丽,53岁,原在一家服装厂工作,因企业不景气,5年前下岗。张丽为人正直,勤劳朴实,孝顺公婆,里里外外一把手,是邻里公认的“贤媳妇”。为让丈夫集中精力工作,她包揽了家务;为改善公婆伙食、贴补家用,她结网钩衣,常常一坐就是个通宵。
    “闺女,千万别累垮了身子啊。”婆婆看着她常常挂着红葡萄似的眼睛,心疼万分。
    张丽却不以为然:“没什么,生命在于运动嘛!”
    自2000年春以来,公婆先后患上食道癌、肺癌,张丽悉心照料护理,多方寻医抓药。公婆逢人便夸:“这样的媳妇,打着灯笼都难找!”然而,人无回天之力,公婆相继离去,沈文与张丽心如刀绞,哭干了眼泪,很长一段时间未能从失去亲人的痛苦中解脱出来。沈文内疚地说:“丽,你伺侯爸妈,吃了不少苦,我今生今世也无法弥补!”
    “赡养老人是义务,一家人咋说起两家话?”张丽说:“是我们共同撑起了这个风雨飘摇的家。”
    俗话说,福无双至、祸不单行。2004年初,张丽全身乏力,手脚麻木,并伴有腰痛、腹痛,多方求医治疗没有明显效果,4月初,被江苏省血液研究所确诊为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晴天霹雳炸响在眼前,沈文一下子瘫软在地上。
    沈文强打着精神为妻治疗,花光了家中为数不多的积蓄后又欠下5万元债务。医院说,至少还需30万元。30万元对于一个工薪家庭来说无疑是个天文数字。沈文救妻心切,情急之下,他想到了那只碗。
    夜深人静,沈文跪在父亲遗像前喃喃自语:“爸,为救你儿媳一命,不孝之子走投无路,只得忍痛割爱卖碗救妻,请你恩许。”忽明忽暗的烛光下,沈文连叩三个响头。2004年4月10日,沈文拍下碗的照片,随身带往苏州。
    张丽住进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无菌病房,因年龄偏大不具备骨髓移植条件,只能接受化疗。第一次化疗期间,沈文瞒着张丽走访了苏州文物市场——十全街。在一家文物商店,沈文递上照片:“先生,您看这碗值几个钱?”
    店内一名工作人员接过照片,先是一愣,后拿起放大镜,迅速翻开一本厚厚的瓷器鉴定书籍比照鉴别。“实物带来了吗?”他边看边问。
    “在家里哩,你出个价,划得来我就卖!”沈文一本正经地回答。
    “如果确是照片上实物,我们出8至10万元,你将家庭住址和联系电话留下,我们近期上门收购,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店员当场表态。
    小小一只碗,价值近10万,沈文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伸出双手比划着:“是这个数,8至10万?”对方不住地点头。
    爱妻有救了!沈文在文物市场奔波数日,终于看到了一丝曙光。
    
  舍身护碗    
    化疗后的张丽,脸色苍白,身体虚弱,头发大把脱落,但病情有所缓解。为节省费用,医生建议:带药回去化疗,定期前来复查。2004年5月16日,沈文租车将张丽接回了家。
    张丽是“内当家”,对家底一清二楚,这次住院治疗花去了近七万元。她心疼地对沈文说:“我患的是绝症,花再多的钱也是白搭,就别再往水里扔钱了!”
    “只要有一线希望,就是砸锅卖铁我也心甘情愿!”沈文的泪花在眼中直打圈,他安慰着她:“丽丽,你要有信心,没有爬不过的火焰山,至于钱嘛,那只碗一脱手就是10万。”
    “什么,龙碗?”
    “是的,父亲留下的那只碗,我已与文物商谈妥,马上即可脱手,有钱就有命!”
    “亏你说得出口,怎能变卖祖产?”张丽瞪大双眼涨红了脸。
    “不卖,不卖,说着玩的。”沈文自知说漏了嘴,为不影响她的情绪,先应着。
    张丽知道丈夫的犟脾气,只要他决定了的事,十头牛也拉不回。这一夜,她辗转反侧,迟迟不能入睡。丈夫卖碗救我,心情可以理解,但实不可取。碗是先祖留下的,为了我卖了它,咋对得起列祖列宗?碗是国宝,出手后,万一流失国外,咋对得起国家?碗卖了,即使我活下来还有什么价值?岂不成了罪人?权衡再三,张丽决定舍身护碗。微弱的灯光下,她打开收录机,按下录音键,声泪俱下:
    沈文,我爱你,爱你到永远!
    我实在不愿离开这个充满爱的世界,但我不忍心看着你为我卖碗,失去祖传家宝。为了保住龙碗,我要先一步走了。不要伤心,不要流泪,守住龙碗,育好女儿,是对我最大的安慰。九泉之下的我会为守住龙碗而欣慰的。
    录音完毕,张丽神情恍惚,取出半瓶安眠药,拧开瓶盖。此时门“吱”地一声开了,沈文闯进门,一把夺过安眠药,跪在妻前:“别做傻事,我再也不卖碗了!”两人相拥一起,抱头痛哭。
    
  爱心救助
    沈文家的故事传开后,为了既能救张丽一命,又能保住龙碗,不少好心人解囊相助。
    捐款源源不断,爱的故事传遍千家万户,爱心捐款留下一个又一个感人的场面。“不用问钱从何而来,你们背后有一座山!”一市民从邮局汇来5000元,在汇款人附言栏里留下了这句话。“夫爱妻,夫救妻,撼天动地;妻惜碗,妻保碗,感人肺腑”,伤残军人、离休干部朱铎听说卖碗救妻事件后,拄着双拐来到沈文家,捐出了自己当月的部分离休金。临别时,他挥毫泼墨留下一副对联。
    面对众多好心人的爱心救助,沈文夫妇感激不已,他们说:“我们这一家是不幸的,但又是幸运的,我们遇到这么多好心人,是他们的爱心奉献,使我们享受到了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张丽与丈夫相约,康复后进京献宝,将龙碗捐赠给国家,让龙的传人目睹龙碗风姿、让祖国艺术瑰宝绽放光彩、让爱的故事传遍千家万户。
    2004年10月,张丽病情恶化,不幸过世。在妻子灵堂前,沈文哭得死去活来:“丽,我一定记住你的话,把龙碗捐给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