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清农民建牛犬墓不满陈案未破公安机关宽容应对力争群众满意本报记者 史诗文/摄
9头奶牛中毒死亡 乐清农民刘维南做了一件“自己想想都离奇的事”——今年5月,他在自留山上建了一座坟,埋的是14年前被毒死的9头牛和一条狗的尸骨,坟前还竖起一块1米高的墓碑:被坏人毒死的九牛一犬之墓。 1991年1月8日凌晨,一场大祸降到刘家:他们家的9头奶牛被人毒死。为了验证被撒了药粉的鱼干的毒性,家中的狗也中毒死亡。这9头牛中8头是刘维南的弟弟刘晓南的,1头属于刘维南。当时乐清农村一个壮劳力一年的收入也就1000多元,一头奶牛能卖8000元。刘家几乎倾家荡产。 此案当年曾经引起各方关注。记者找到了当时《温州日报》对此案的报道:“1月8日清晨6点许,乐清县湖横乡刘宅村刘晓南起身喂牛,发现两头母牛不食,挤奶后就倒地而死。刘赶紧赶到另一处牛栏,只见栏内7头牛全部倒地而死。损失达2万多元,全家人痛哭流涕……现此案公安部门正在进一步调查。” 刘晓南的奶牛主要向万岙奶站供奶,事发第3天,奶站的上级——乐清乳制品厂向县政府、县农委递交书面申请:“发生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投毒案,在全县广大奶牛饲养户中引起强烈的反响……大大的挫伤了奶牛饲养户和专业户的积极性”,要求督促政法机关迅速破案。但是,案件的侦破并不顺利,投毒案的元凶一直没有被发现。倔强汉子“刺激”警方 从1991年夏天开始,刘维南对案件迟迟未破深感不满并逐级向上反映,要求加大侦破力度。到1991年底,刘维南先后到省公安厅、省人大、公安部信访。一年下来,刘家连上访的车票都买不起了。根据当时乡政府的要求,刘家把牛、狗的尸体焚烧后埋到了自留地。今年5月刘维南想利用自留地搞经营,就把尸骨转埋到了自留山上。 “养过牛的都知道养牛人对牛的感情。”刘维南至今保留着当年案发时拍摄的现场照片,被毒死的奶牛当时正值壮年,有3头母牛还怀上了小牛。刘维南抚摸着照片告诉记者:“牛死的时候都流着眼泪。”这些牛也是刘家当年致富的希望。对于为什么要造“牛犬墓”,并且立下墓碑,刘维南一直避而不谈,他告诉记者,要把牛的尸骨留下来,将来破案有用。刘维南的哥哥则快人快语:“整整14年过去了,还是无头案。我们就是对公安不满。” 刘家让公安“难看”的举动引来了村里人的议论。一些平常关系较好的村民劝刘维南,为牛、狗立碑太“刺激”公安了,将来要吃苦头的。不管出发点如何,随便建造坟墓是不允许的,在当地党委政府的要求下,6月14日,刘维南出钱请来了挖掘机把墓铲平了。记者前天来到“牛犬墓”原址时看到,虽然这里已经是一片黄土,但从地上遗留的香烛来看,这位倔强的乐清农民显然还是对牛犬之死耿耿于怀。公安局长宽容面对 杨寒立,现任乐清公安局柳市分局局长,当年身为乐清县公安局刑侦队副队长的他曾参与该案的侦破工作。对于刘维南为牛狗立碑的举动,这位公安局长的压力可想而知。14年前的这起案件,他至今印象十分深刻。“虽然案件发生后没有去过现场,但后期许多侦破工作我都参与了。”杨寒立回忆说,当年这起案件在乐清引起了轰动,公安机关十分重视此案,定性为破坏生产马上立了案,还抽调人员成立了专案组。由于技术手段限制,侦查人员还多次跑到省公安厅做技术分析。 “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的技术手段的确太落后了。”杨局长十分遗憾地告诉记者,如果案件发生在现在,公安机关可以在第一时间对饲料、尸体进行全方面技术分析,可在当时,这些条件都不具备。“应该说,对于这起案件公安部门的工作力度非常大,也是尽了力的。” “作为案件的受害者,如果对公安机关破案工作有什么意见,他完全有权利表达自己的不满,当然他这样(建牛犬墓)反映问题的方式不妥当。”对刘维南“让公安难看”的举动,这位局长表现得十分宽容和大度:“从创人民满意的角度来说,只有及时破案才能让群众满意。” 杨寒立告诉记者,6月10日,柳市镇党委发现刘维南造“牛犬墓”后专题开会研究对策,决定由政府出面做好坟墓铲平工作,而警方则准备近期在刘家的对立情绪有所缓和之后做一次案件回访,主动听取案件当事人对案件侦破的意见。“尽管我们自己认为在这起案件中,公安是在尽全力侦破,但像这样的热点案件,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需要更细致地对待。” 记者手记:坟墓可以铲平,心里的疙瘩怎么抚平?作为政法机关“规范执法行为,促进执法公正”专项整改活动的一项具体举措,从上月18日开始,公安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开门接访”活动,在接访活动中,许多积案再次摆到了局长们的面前。客观的说,天下没有包治百病的灵丹,也不可能有每案必破的神探,积案的产生不可避免。“案件破不了,群众有权利不满”,面对群众不满情绪的宣泄,乐清的这种大度和自省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相信,不管最终这起案件能否顺利侦破,这种大度必然会成为警民关系的润滑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