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4月20日,星期三(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第三版:调查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带路人”,有人给你们带路吗
本报记者 朱乔夫 文/摄

  从高速公路下来,过了收费站,沿着窄窄的高架延伸段驶进杭州市区时,由于圆弧型道路的视线关系,开车的驾驶员常会看到在路边突然伸出很多捏着一块小纸牌的手,小纸牌上用鲜红的油漆写着“带路”两字。每当此时,有经验的驾驶员会将车稍稍靠路中间行驶,而没有经验的,就很可能因此而惊慌失措来个急刹。
  这些人我们暂且称之为“带路人”,不少城市的入城口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他们究竟是些什么人?为什么要从事这么危险的工作?他们有组织吗?是不是仅以带路为生……带着诸多问号,记者对杭州入城口的“带路人”进行了一番调查。
    
  乔装目击:“带路人”,新的“行当”
    4月16日,星期六。杭州汽车东站旁沪杭甬高速公路进城的延伸段。
  时近正午,太阳已经非常烈了,记者沿着高速公路的出城段,徒步绕到进城方向的延伸段。一名交警看到记者违章走近高速路段,立即上前阻拦。听记者说明来意,交警热心地告诉记者,这些“带路人”都聚集在延伸段路面开始变宽的路段,还指示记者沿着安全地带行走。
  距收费站出口大约几十米处,记者看到了第一块“带路”的红纸牌,接着便是第二块、第三块……然后便是年龄各异、眼神警惕、肤色黝黑的男子一个接一个地出现。
  之前听说这些“带路人”非常反感记者,因为记者一来,往往执法人员也随后就到。因此记者事先想好了与他们打交道的方法,索性手拿相机,径直朝他们走去。
  看到有人拿着相机走近,10来名“带路人”敏捷地将手中的牌子收了起来,有的甚至迅速走到高架旁绿化带边,随时准备逃走。记者故意装作不在乎他们,只是一个劲地盯着进城的车辆,还不时地举起相机对准一些高档轿车拍。
  整整20分钟过后,他们开始对记者的举动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一名看上去身体壮实、不太友善的男子来到记者面前,发问道:“你在这里干什么哪?”
  “我是记者,正在拍高档轿车呢!”
  “什么?你是记者!”那男子吓了一跳,“那你拍汽车干什么呀?”
  “我们在跟企业做一次调查,看看每小时进入杭州的高档轿车有多少,这样就可以估算出每天、每月、每年的数量了。”
  “哦,是这样啊!我还以为你是来拍我们的呢!”
  “你们有什么好拍的!”记者假装不屑。
  果然,这男子迅速将刚刚得到的信息传达给了每个“带路人”。记者用眼睛的余光瞥到,这些人又纷纷掏出纸牌开始工作了。
  此时,进城的车辆鱼贯驶进延伸段,也不时有外地车辆停下来询问,就见有“带路人”上去和驾驶员谈条件,不久就直接坐上了副驾驶的位置。这样子应该是生意谈妥了吧。
    
  自抖内幕:每天除了睡觉,就是带路
    可能也因为大太阳底下站久了太过无聊,几名“带路人”主动和记者搭上了话。
  因为没有一个人愿意告诉记者姓名,所以文中只能按照他们的外貌特征,分别把他们叫作“小黑”、“黄皮”、“大眼”和“乱发”。
  “小黑”说他已经带了7年路了,而且几乎认识杭州所有的“带路人”。他说,实际上“带路人”分布在杭州的各个进城路口,但只有高速公路出口处生意最好,因为这里没有其他行人,司机如果要问路,就只能找他们这些人了。“这就像打仗一样,地形最重要。”
  另外,虽然就整个杭州来说,这里的地形比其他入城口要好,但这短短的几百米中,选择地形也很有讲究。比如“小黑”占着的那个地方,是路面刚刚变宽处,就是最好的,因为在这里驾驶员能停车。如果在那些窄的路段,驾驶员为免交通堵塞,通常是不会停车的。
  据“小黑”介绍,“黄皮”、“大眼”和“乱发”都是他带来的,是老乡,都是江苏人。现在,他们已经把带路作为一个职业,准备长期干下去。
  记者觉得这个工作不但危险,而且还太辛苦,“乱发”却说:“你不知道,辛苦是辛苦,但我们毕竟比较自由。你看,如果觉得累了,就可以在草地上睡大觉,现在哪里还能找到这样的工作?”顺着他的手势,记者果然看到在高架下的草地上,躺着几位全身放松、姿势悠闲的“带路人”。
  听“大眼”说,他们的收入其实也不低,“尽管一天下来只有几个生意,但每接一票生意,价格都在20元到50元之间”。因此,如果每天做成3个生意,他们当天的收入就在100元左右了,生意好的时候赚个200元也不是没有可能。
  不过,“乱发”补充了“大眼”的说法。他说,他们的一天是按照24小时算的,即使是晚上,也要做生意的。“我们除了睡觉,就在这里带路。”
  但他们都感觉很满足,因为这里没有人管,没有上司,也不用租场地,更不用缴税,而且夏天的晚上,高架桥上凉风习习,还是一种享受。
  “乱发”也承认,有时候生怕驾驶员看不到,他们会把身子探到很靠近路中央的地方。尤其是晚上,光线昏暗,为了让驾驶员知道他们是“带路人”,就往往会挥动白毛巾或手中的路牌,站到路上大喊大叫。这也会惹得一些没防备的驾驶员来个紧急刹车,去年,“大眼”就差点被一辆平头加长车撞上。那次,驾驶员气极了,跳下车就狠狠地给了“大眼”两拳。
  “小黑”告诉记者,其实他们的生活成本很低,就在汽车东站旁随便租个出租房,集体住在一起。“怎么便宜怎么住,反正人越多,每个人摊到的钱就越少。”“小黑”的老婆负责给他们烧饭做菜,大家得付她工资。
  “小黑”说,他能在这里带路,是“花了很大的代价的”,至于是什么代价,他没有直接回答。不过他承认,这块地盘除了他带来的人,其他人是不会过来的,至于为什么不会来,“小黑”认为可能是“怕受欺负”。
    
  外围调查:有需求但无人管,安全隐患不小    
  杭州汽车运输公司退休的老驾驶员金麒麟师傅,对“带路人”这个行当有点了解,“早在十几年前就已有了”。
  老金说,当时杭州还没有高速公路,几个进城路口就已经有“带路人”,不过当时的“带路人”都是杭州本地人,都是住在这些路段旁的村民。那时候带路的价格也很便宜,一般是1元一次,最多2元。后来城市越来越大了,外地人也越来越多,这块“生意”就慢慢全被外地人“占领”了。
  老金也曾听说,这些人都是一帮一帮的,都有自己的地盘,外人很难在别人的地盘上插进去做“生意”。他还听说过这些“带路人”为争地盘打架的事儿。收费站的张大姐认为有需求就有人去干。她整天在收费站工作,一天不知道要接受多少外地司机的询问,比如到市区的某某路该往哪里出去啊,进了城到哪里转弯好啊等等。“说实话,尽管我是个杭州人,但哪能知道得这么清楚啊?杭州这么大,路也越造越多,连我自己都要迷路,更不要说给他们指路了。”
  张大姐说,每次碰到司机问路,她就会告诉他们进城后自会有路牌指引。但她也知道,一个外地司机要是按照路牌行驶,难免还是会走弯路的。
  在杭州六和塔的停车场内,记者随意向几名外地司机打听了一下对“带路人”的看法,他们均表示非常需要这样的人。一名私家车司机说,由于现在各个城市的建设速度都很快,再加上禁行道、单行道数不胜数,外地来的驾驶员常常会“望路心叹”。与其一个不小心被交警罚款,还不如请个人带路划算,至少可以顺利到达目的地。“来旅游要是碰到违章啊、罚款啊、找不到路啊,是最头痛的事了,连兴致也大打折扣。”
  另一名司机则表示了他的“谨慎乐观”,他说尽管他也觉得需要“带路人”,但最好是确实熟悉道路的本地人带路,而且最好有个官方的、或者有组织的机构来管理,这样比较有保障,即使发生纠纷也能得到有效解决。
    
  专家意见:堵不如疏,如何规范
    记者就此采访了浙江省高速公路交警支队。据介绍,记者暗访的这个路段是他们整治的重点,因为常常有司机反映,这些“带路人”突然出现在路上,增加了行车安全风险。
  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第63条规定:“行人不得跨越、倚坐道路隔离设施,不得扒车、强行拦车或者实施妨碍道路交通安全的其他行为。”否则,交警有权对其进行处罚。但是,这些人一看到交警就跑,交警走了就又回来,让人十分头痛。“这样必然会给这一路段带来交通安全隐患。”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王坤律师则认为,堵不如疏。他觉得尽管“带路人”存在着交通隐患、交易诚信等种种问题,但他们的存在,也确实给外地进城车辆带来了方便。问题是现有的“带路人”都是自发的、分散的,要对这个新行当进行规范管理确实不太容易。
  他还建议:“带路人”这个行当是否可以纳入社区服务或者家政服务一类的行业中,进行职业化改造,然后由公安、城管以及交通部门联合对这些职业“带路人”进行管理。他说:“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哪一天外地进城的驾驶员在高速公路的出口处看到一些身穿黄马甲,胸前挂着服务许可证的带路人站在安全地带,微笑着向司机们提供服务,不是一件很好的事吗?”